1970年4月24號,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我國探索太空的帷幕。當時的人們用不同方式表達喜悅,盡情享受航天科技帶來的新奇和快樂,這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動。
其實,我國航天科普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進入新世紀以來,“希望一號”“八一·少年行”“西柏坡號”等科普衛星陸續發射,許多學校的航天實踐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小學開展航天科普活動,也是為了實現在這一領域與世界航天教育的對接。
2009年12月15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的方式,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首顆公益小衛星“希望一號”順利送入預定的太陽同步軌道。“希望一號”科普衛星是中國青少年參與研制的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主要飛行任務是搭載青少年提出的“天圓地方”科學實驗方案、建立業余無線電空間通信、進行太空攝影,對于激發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和熱愛、提高青少年動手動腦的創造能力、培養青少年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2016年12月28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此次任務還搭載了我國首顆中學生全程參與的“八一·少年行”衛星。衛星長約12厘米、寬約11厘米、高約20厘米,入軌后搭載的四大載荷將完成對地拍攝、無線電通信、對地傳輸音頻和文件以及快速離軌試驗。在軌期間,衛星將支持開展多種學生主導的航天科普活動:跟蹤拍攝霧霾、臺風等天氣現象,進行一定的氣象觀察數據積累,支持全球無線電愛好者開展通聯活動,等等。學生還將實時監測衛星運行狀態,通過觀察軌道參數等數據,驗證所采取的措施對于幫助衛星快速離軌的可行性,為未來清理太空垃圾貢獻力量。
2020年7月3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西柏坡號”科普衛星。“西柏坡號”科普衛星是中國研發的青少年科普衛星,主要用于航天科普教育推廣,開展對地遙感、圖像語音數據傳輸、在軌編程等科普實驗活動。衛星的發射狀態重量約3公斤、設計壽命6個月,搭載了一臺微型光學遙感相機、一塊可由地面注入程序的可編程教育載荷、一個天地對比實驗室載荷,可以實現回傳地面影像數據和衛星遙感數據、物理實驗數據比對等功能。
2021年12月,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化身太空教師,“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天宮課堂”開展太空授課活動,積極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和文化,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繼2013年神舟十號航天員太空授課后的又一次創舉。從神舟十號到神舟十三號,從天宮一號到中國空間站,兩次太空授課彰顯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跨越式發展,也打開了學生認識太空的大門。
《中國教師報》2022年04月2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