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斯文、陳碧琪、劉玉龍)20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舉行了首場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綠色轉型亞洲在行動》。報告指出,博鰲亞洲論壇的許多會員和合作伙伴在碳捕獲和利用、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綠氫、生物燃料等技術的研發和運用上已成為全球的先行者。報告建議從建立綠色增長模式、形成全面的綠色治理等9方面推進亞洲綠色轉型行動。
報告提出, 2021年,亞洲多國做出碳中承諾,政府、企業和民間社會都在積極采取行動。政府強化綠色治理,實施綠色復蘇政策,增強應對氣候變化韌性。企業加強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促進綠色投融資,減少全產業鏈“碳足跡”,積極支持全球氣候倡議。
“我們需要看到,許多亞洲國家,在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的任務艱巨。”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在介紹報告相關情況時指出,而且亞洲國家實現碳中和與綠色轉型,需要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需要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需要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援助資金加快補齊落地;需要得到更多的綠色技術支持與資金投入。
報告認為,各國應加大政策激勵,來促進“綠色技能”“綠色規劃、戰略和治理”“性別和社會包容”“綠色監管”“金融部門綠色化”以及“居民行為綠色化”。
具體來說,報告對亞洲綠色轉型行動提出了九大建議:
一是建立綠色增長模式,以重建更好未來。亞洲各國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保證環境可持續和社會包容的新增長模式,為增強氣變適應和減少氣變影響而推進綠色投資,創造綠色就業機會。
二是制定更具雄心的2030國家自主貢獻以及時間表和路線圖。亞洲各國需要詳實的路線圖、行動計劃和資金支持,使2030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與其碳中和目標保持一致。
三是形成全面的綠色治理。建立“全方位綠色治理體系”,包括機構設置、計劃與政策以及市場基礎設施。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獎勵先行者。強化溝通、提升政策透明度,幫助整個社會更好地理解碳中和路徑。參與氣候信息披露、綠色金融分類等全球標準制定,為私營部門對綠色產業進行投資創造良好環境。
四是逐步減少煤炭使用。為加快碳中和進程,減少未來資產擱淺風險,在不向海外燃煤電廠提供資金的同時,亞洲國家需在國內逐步淘汰燃煤電廠。但是,這不等同于“削減產量”或“完全零排放”。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需要在減排與能源安全、供應鏈安全、食品安全和保證人們正常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五是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和交通電氣化。太陽能電池板、風能和風力渦輪機的生產,以及交通部門的電氣化將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機會。推動亞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地和市場。
六是形成碳定價。鼓勵亞洲國家使用碳稅和碳價格等顯性碳定價,內化污染活動的外部成本。碳定價還應與一攬子政策措施相匹配,解決由此產生的分配和社會影響問題。在考慮本地區碳定價政策連通性的同時,亞洲經濟體需要為歐盟和其他先進經濟體設立跨境碳稅(CBAM)做好準備。
七是發展綠色金融。亞洲各國政府需采取有利政策,包括綠色分類體系、綠色債券框架和與TCFD相一致的披露要求,進一步促進綠色債券和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同時,可持續債券和氣候債券需要提供溢價以激勵債券發行并培育市場。轉型融資是棕色項目綠色化的重要手段。
八是加大氣候融資和綠色技術轉移。亞洲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資金和技術支持,尤其是氣候適應資金,以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同時,技術轉移和援助可以為許多亞洲經濟體建立綠色產業和增強氣候韌性奠定基礎。亞洲區內還可以考慮建立相應的區域性安排,來支持尚未商業化的綠色技術試驗以及未來推廣。
九是加入國際氣候變化倡議和平臺。鑒于一些全球性國際氣候倡議和平臺對綠色標準和披露要求有很高的門檻,可鼓勵亞洲企業參與那些分享實踐經驗和討論不同國家關切的國際平臺和倡議,包括聯合國框架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和國際金融公司支持建立的新興市場金融監管機構和銀行協會組成的可持續銀行網絡(SBN)等。可以在這些平臺和其他全球倡議之間建立緊密聯系,以使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做出的凈零承諾與全球雄心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