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智能投顧業務在今年年底迎來大調整。多家銀行紛紛按下了智能投顧業務的“暫停鍵”。
智能投顧業務的暫停將對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投資者在未來參與智能投顧時,又該如何進行選擇?
01
多家銀行近期宣布
暫停智能投顧業務申購
近日,《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作為首批3家基金投顧試點銀行中的工商銀行和招商銀行均宣布暫停智能投顧產品的購買功能。除此之外,中信銀行、廣發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也紛紛按下了智能投顧業務的“暫停鍵”。
業內專家表示,此舉與近期多地證監部門下發的《關于規范基金投資建議活動的通知》有關。
多家銀行表示,已經在根據規范加緊調整改造。目前銀行主要暫停了智能投顧產品的申購與購買功能,大部分銀行發布的公告中顯示,原持倉客戶可繼續進行資產運作及贖回。
02
監管政策頻出
投顧業務將迎來“正規軍”時代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子鑫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此次商業銀行暫停智能投顧業務,主要與監管出臺的相關基金管理辦法有關。近日,多地證監部門下發了《關于規范基金投資建議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基金投顧提出新的指導要求。
《通知》表明,基金銷售業務附帶提供基金投資建議活動,應遵循基金銷售業務基本法律關系。這意味著,未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的機構,不得展開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建議。
此外,《通知》要求基金投資顧問機構應在年底前,令存量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建議活動滿足《通知》六項要求。除此之外,基金投資顧問機構應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將存量提供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建議活動規范為符合《試點工作通知》的基金投資顧問業務;同時,不具有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資格的基金銷售機構應當于2022年6月30日前將存量提供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建議活動整改為符合前述法律關系的基金銷售業務。
某基金銷售公司負責人表示,《通知》是針對基金組合市場的重磅規范。此前行業內也多次傳出過相關監管思路,這有利于基金投顧業務的規范發展,可以說是投顧業務“正規軍”時代的到來。
“智能投顧暫停是為了配合監管要求,有助于規范行業發展,優化市場競爭格局。”李子鑫在接受采訪時對《金融時報》記者提到,“對于投資者來說,這更好地維護了投資者權益,智能投顧的不斷完善也可以更加高效地指導投資者的投資行為。”
03
智能投顧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隨著金融場景與科技的高度融合,依托智能算法,為用戶生成自動化、智能化、個性化資產配置建議的智能投顧在近幾年開始備受青睞。
智能投顧的出現一方面有效拓寬了投資者參與金融市場的渠道,為居民財富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務方式;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行業服務效率,推動了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
當前,銀行、券商、基金和第三方機構紛紛進入智能投顧的賽道,市場上各類產品層出不窮。根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今年7月16日披露的信息,自2019年開展試點以來,獲得基金投顧試點資格的機構目前合計服務資產已逾500億元,服務投資者約250萬戶,基金投顧客戶中保有3個月以上的客戶復投率超過40%,試點效果已初步顯現。
在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的“摩羯智投”是最早推出的智能投顧產品。據招商銀行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摩羯智投”已經累計服務客戶超過20萬,累計銷售規模超過140億元。
但是,作為人工投顧的替代品,智能投顧也給投資市場帶來了一定的風險。“目前商業銀行對于智能投顧尚且處于一個探索期,使用的一些算法模型尚未成熟,出于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考慮,很多銀行才暫停了此項業務。”李子鑫對《金融時報》記者說。
證通財富投研組的孟軒此前也曾表示,當前我國風控體系的健全程度跟不上智能投顧的自動化程度,趨勢投資模式也不適應國內的散戶市和政策市。
面對智能投顧業務的變動,投資者應保持理性和審慎的態度。李子鑫建議投資者未來“在參與智能投顧時,應積極了解理財知識,根據客觀情況,結合投研、配置等因素,選擇與自身投資需求和風險偏好的產品”。他建議,投資者不管做任何品種投資,都應該樹立風險意識和長期投資理念,避免投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