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講得太好了,一說我們就能明白。 吳老師,我會做夢都想著您的數學課。 ——學生
小姑娘,老師也會在夢中夢見你的!謝謝你喜歡我! ——吳正憲
吳正憲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正高級教師,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
第一次見到吳正憲老師,是2010年暑假在錫林郭勒大草原。傍晚,我們一起來到九曲灣,領略夕陽西下的美景。在草原,我們放飛心靈,笑聲融入絢麗的晚霞。在蒙古包里,我們引吭高歌。吳老師身披哈達載歌載舞,她的笑容如孩童般純凈。吳老師愛孩子,愛教育,她擁有一顆童心,或許這正是她成為享譽全國的特級教師的主要原因。
后來,我有幸在北京教科院《班主任》雜志社組織的教師研修活動現場,聽了吳老師一節內容為“重疊”的數學課,至今都忘不了下課前的那一幕。“吳老師,我會做夢都想著您的數學課。”一個小姑娘一邊說,一邊擦眼淚。“小姑娘,老師也會在夢中夢見你的!”吳老師走過去擁抱著小姑娘,又加了一句:“謝謝你喜歡我!”那一刻,我的眼圈也濕潤了。這是怎樣的一堂數學課,能讓孩子如此喜歡,以至流淚?讓我們一起走進吳老師的課堂,分享吳老師和孩子們在一起學習交流的幸福吧。
“嗯,這才是真實的你們!”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抱歉地說:“本來今天是周末,你們本該在家里玩的,可是卻被老師抓到學校上課。”吳老師似乎是隨意地問了一句:“同學們,你們大聲地告訴我,是上課好還是玩好?”孩子們異口同聲響亮地回答:“上課好!”吳老師一愣。“是實話嗎?都不喜歡玩?”吳老師問。孩子們沉默了。吳老師笑著說:“我猜你們現在在想,老師當然喜歡愛學習、愛上課的學生,所以你們就這樣講,是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嗯,是的。”吳老師問:“有沒有喜歡玩的?請舉手。”一個孩子舉起了手,兩個、三個、五個……越來越多的孩子舉起了手。
“嗯,這才是真實的你們!”吳老師說,“喜歡玩就喜歡玩嘛!上課好不好,這件事不能說得太早。四十分鐘以后(吳老師看了看手表),我想聽聽你們對這節數學課發自內心的感受。比如說‘我真的很快樂’,比如說‘我煩死了’‘我就想快點兒下課’‘我想逃走了’……隨便談,好嗎?”
點評:許多教師上公開課,一上來要么是不停地說“不要緊張”,“做深呼吸”,“看看下面的老師”,“有沒有信心”,等等;要么是一個勁兒地跟學生套近乎:“我知道某某學校的孩子最聰明!”“我相信你們今天表現會非常棒!”“我給大家唱一支歌好不好?”……我不評論這樣的做法好不好,但相比之下我更欣賞吳老師這種真誠而自然的開頭。吳老師就周末上課向孩子們表達的歉意,是真誠的。她通過“上課好還是玩好”的簡單調查,讓孩子們展示了真實的本性。“嗯,這才是真實的你們!”在這里,吳老師已經不僅僅是對“真實”的表揚,也是對“真實”的呼喚。吳老師用這句話給孩子們一個明確的導向,一定不要揣摩并迎合老師的想法,而要大膽地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吳老師已經為希望這堂課出現應有的真實對話情景做了鋪墊,對孩子們巧妙地進行了“啟蒙”——真實最美。“四十分鐘以后,我想聽聽你們對這節數學課發自內心的感受。”吳老師把這堂課的評價權提前交給了孩子,同時也展現出自信:這堂課,我一定能夠讓你們滿意。
“我這話問得不好啊!”
這堂課吳老師講的是“重疊”。吳老師從孩子們一年級剛進校排隊說起,她以班上一個叫“宇博”的學生為例:“假如宇博同學站的位置無論從前面數還是從后面數都是第五個,請問他這一列有多少人?” 孩子們出現了兩個答案,有的說“9 人”,有的說“10人”。針對“10人”的說法,吳老師試圖啟發引導算錯了的學生:“在前五個同學中,宇博在什么位置?”學生答不上來,教室里出現了短暫的沉默。“我這話問得不好啊!”吳老師很抱歉地說,然后思量著遣詞:“嗯……就是,從前面數,宇博是第五個,并且(停頓)——他是前五個人中的一個,所以我們還可以把前五個人看作一個……”吳老師話說一半停下了,期待地看孩子們。下面有一個女孩說:“團隊。”“團隊?哎,這個同學用的這個詞兒好!”吳老師立刻提出表揚,“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小組,前五個人中有他,后五個人中也有他,所以我們要……”吳老師再次把答案留給孩子們。“減一!”
點評:面對回答不上問題的學生,吳老師首先想到的是:會不會是自己提問的方式或者用語不恰當呢?這是一種站在兒童角度思考的結果,更是吳老師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自然到近乎本能。一位卓越的教師,總能在不經意處體現出對孩子的尊重,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意識到了可以不說,不動聲色地矯正就可以了,吳老師卻為此公開給孩子道歉:“我這話問得不好啊!”這份真誠和坦誠,對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與感染。接下來,吳老師尋求更恰當的詞,在教學過程中故意留點兒空白、留點兒時間,讓孩子來填補,這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技巧,更體現出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的教育思想。
“停三十秒再發言!”
“又是這個圈圈來到我們課堂,把我們的矛盾解決了。那么看著這個圈圈(見圖片中黑板上示意圖),我們該怎樣求出報名數學組和語文組的一共有多少人呢?”孩子們的小手一下子又舉起來了,還有學生站了起來想要老師提問自己。“別著急,其實有時候停三十秒再發言,可能更精彩。現在不需要討論,每個同學獨立思考。看著這個圖,用什么樣的算式可以解讀它呢?靜靜地,每個人都要思考。開始——”
教室里沉默了。
點評:我們有教師上公開課,最盼望的就是學生發言積極,或者說,最擔心的就是課堂上沒學生發言。在一些教師眼里,學生“配合”得好不好,就是看“舉手率”高不高。似乎只有學生嘰嘰喳喳地發言,這樣的公開課才有“觀賞性”。于是,課堂上小手如林成了高潮迭起的標志。但是,當這種“高潮”來臨的時候,吳老師卻提醒學生冷靜地獨立思考。這是一種清醒的真教學——不是讓學生舉手表演給聽課老師看,而是著眼于學生思維的深度。這堂課上,吳老師不止一次對急著發言的孩子說:“別急,要學會傾聽,傾聽里面可有學問了!”吳老師關于“靜靜地思考”的提醒、關于“學會傾聽”的忠告,都是源于她一個樸素的理念:課是為孩子上的,不是為聽課老師上的。有沒有“觀賞性”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大腦是否真正轉動起來。
“有問題才好呢!”
一個女學生上講臺去做題,數出語文組、數學組共12個人,因為她重復數了其中兩個人。吳老師說:“有的同學算出的是10人,有的同學算出的是12人。出現問題了,有問題才好呢!我們一起看看問題出在哪里?我們一起看著算式,看著圖,一起來解決小姑娘和大家心中的疑團。”……在同學之間的討論中,一個小姑娘問另一個小姑娘:“你為什么要減去一個2呢?”吳老師聽到了,馬上追問:“我也想問,數學組7個人,語文組5個人,一共12個人,你為什么要減2呢?”那個小姑娘回答:“因為有兩個人既參加了語文組又參加了數學組,多出了兩個人。”吳老師追問:“7在哪里?5在哪里?2又在哪里?”剛才一個還沒弄懂的高個子男孩終于弄明白了,說:“因為數學組已經算了他們兩個了,語文組就不能再算了。”吳老師對全班同學說:“他的意思是說,這兩個既在語文組又在數學組的同學,只能算一次。大家同意嗎?”學生答:“同意。”吳老師說:“還不把掌聲送給他啊!”全班掌聲響起。吳老師由衷地說:“我特別喜歡陽光大男孩!其實呀,老師也經常出錯,出錯很正常。只要通過交流,把它改過來,就是好孩子!”
點評:限于篇幅,我記錄的這個課堂片段可能在細節上有缺漏,但我只想輪廓式地展示一種真實的課堂氣氛。吳老師曾說過:“有益的數學學習,是一個不斷試錯的教學過程。課堂正是因為錯誤而精彩,因為錯誤而美麗。”之所以把課堂看成“試錯”的過程,是因為吳老師把課堂看成學生成長的空間。吳老師這堂課,正是“因為錯誤而精彩,因為錯誤而美麗”。“有問題才好呢!”注意,這可不是廉價的表揚,而是引導孩子以問題為突破口深入思考。對那個高個子男孩的錯誤,吳老師沒有親自糾正,而是引導已經明白了的學生不斷“提問”那個男孩,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會理解得更深刻,記得更牢。這是一種教育智慧。
“你挺會對話的嘛!”
許多人都舉手要求發言。吳老師看了一下,說:“我請這個小家伙,你還沒發過言呢!”這是一個瘦弱的小男孩。吳老師親切地問他:“5是數學組的嗎?”小男孩怯怯地回答:“是的。”吳老師說:“請大聲點兒,好嗎?——2是數學組的嗎?”“是的。”小男孩聲音提高了一點兒。吳老師繼續問:“那么這兩個有區別嗎?”小男孩語塞。其他同學馬上舉手了。吳老師笑著對大家說:“我們靜靜地給他思考的空間,給他點兒時間。”其他同學要發言,很著急地晃動手臂。吳老師卻還是不理他們,不斷地啟發、鼓勵、等待、追問,小男孩終于回答:“這個2,就是這兩個同學既參加了數學組又參加了語文組。”“我們給這個同學掌聲!”吳老師大聲說。掌聲響了起來。“好,這個同學姓什么?”吳老師問大家。“姓龔。”“姓龔,好,我把龔同學的意見寫在黑板上。”吳老師繼續問同學們:“這5個人是……”“都是數學組。”大家回答。“‘都是’這個詞好像還不準確……”這時一個女孩說:“這5個人單單是數學組的。”“‘單單’是什么意思?”吳老師繼續追問。瘦弱的龔同學主動舉手了:“單單數學組,就是只是數學組的。”聲音明顯比剛才響亮多了。吳老師無比興奮:“你這個詞用得準確——‘只是’,我們再次給龔同學掌聲。”全班同學長時間鼓掌。
吳老師請龔同學走到講臺上,對他說:“你挺會對話的嘛,就這樣慢慢地就學會了和同學們——”龔同學大聲說:“交通!”眾人大笑。吳老師卻說:“嗯,‘交通’,這詞兒挺好的,一交就通嘛!”
點評:在這堂課上,我和所有聽課老師,當然也包括上課的孩子們,見證了瘦小的龔同學由自卑到自信的變化,從不敢舉手到主動發言的進步。這是這堂課最大的亮點。龔同學的不發言,是一個偶然的生成性問題,因為吳老師在北京備課時不可能想到在哈爾濱的課堂上會有這么一個姓龔的同學;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個預設的問題,因為吳老師充滿愛心的學生觀,必然讓她關注課堂上的每一個同學,一直很膽怯從不舉手的龔同學必然進入她的視野,也必然成為她鼓勵啟發進而轉化提升的對象。三十年前,剛參加工作的我第一次上公開課,很是緊張。一位經常上公開課、富有經驗的老師告訴我:“別緊張,你多抽你班上成績好的學生發言。一堂公開課,只要有幾個積極分子發言,這堂課就被撐起來了,課堂氣氛就顯得很活躍。”當時我真是把這話奉為圭臬。而現在,我越來越覺得,所謂好的教育、好的課堂教學,必須把每個孩子放在心上,而不只是那少數的學優生。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都受到關注,都贏得尊嚴、獲得成長,這不需要教師有多高的理論水平,只需要具備教育者的優良品質。
“我想去北京聽您的數學課!”
下課的鈴聲響了,可孩子們都不愿意離去。吳老師問:“想下課嗎?大家煩了吧?”孩子們異口同聲:“不想!不煩!”接著是嘰嘰喳喳的聲音:“我最喜歡數學!”“我也是,我也是!”許多孩子一邊說,一邊把手舉起來。吳老師問:“能給我這堂課起個名字嗎?”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重疊”“重復”“畫圖課”“圈圈課”“既什么又什么課”“分類問題課”……
“謝謝同學們!我們下課了!”可是沒孩子動。吳老師說:“哎,下課不下課啊?”全班孩子們大聲說:“不下課!”“真的不想下課啊?為什么喜歡這節數學課?或者說,你特別想對吳老師說什么?”吳老師問。孩子們繼續七嘴八舌:“這節課太有意思了!”“這節課特別是圈圈的時候特別有意思!”“我覺得這堂課蠻好玩兒的!”“我覺得這節課過得太快了。”“我想轉到吳老師班上去。”“老師,您講得太好了,一說我們就能明白。”“這節課充滿學問。”“以前我不喜歡數學課,可是現在吳老師一講,我就喜歡數學課了。”“我想去北京聽您的數學課!”……
吳老師飽含感情地對孩子們說:“謝謝!謝謝同學們!下課了,再見!”這時候,一個害羞的小姑娘鼓起勇氣說:“吳老師,我會做夢都想著您的數學課。”話還沒說完,小姑娘的眼淚就下來了。吳老師走到她的身邊俯身擁抱她:“小姑娘,老師也會在夢中夢見你的!謝謝你喜歡我!”
點評:短短四十分鐘的課,究竟是什么打動了這些孩子?當然有吳老師的教學藝術,但更重要的是吳老師那顆愛孩子的心。這顆愛心,充滿了尊重、理解、信任、寬容,這顆愛心同時又是一顆童心。愛心和童心,讓這堂數學課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我是中學語文教師,但從吳老師這堂小學數學課上,卻感受到一種情感的魅力與美麗。整堂課吳老師說得并不多,更多的時候充滿了孩子們的笑聲,還有嘰嘰喳喳的“爭吵”,而吳老師顯然很喜歡這樣的嘰嘰喳喳的課堂氛圍,并參與到這嘰嘰喳喳的“合唱”中。我想到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一句話:“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愿意從事教育工作,而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的職業的幸福。”吳老師正是這樣幸福的人!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學正高級教師、教育哲學博士,曾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29日第9版
作者:李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