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一哥”溫氏股份又創紀錄了。去年第三季度,溫氏股份凈虧損72.04億元,成為上市以來虧損最多的季度。現在,它的年度業績又錄得了2007年以來首次虧損,虧損額超過百億元。

虧損
4月15日晚間,溫氏股份發布2021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49.54億元,同比下降13.31%;歸母凈利潤為-134.04億元,同比下降280.51%;其歸母扣非凈利潤更是同比下降329.82%。
對此,公告解釋稱,報告期內公司虧損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生豬價格大幅下跌,同時因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等因素推高養豬成本,豬業出現深度虧損;另一方面,公司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和要求攤銷股權激勵費用,同時,對存欄的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計提了大額減值準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統計顯示,從去年7月底至今,在二級市場上,溫氏股份的股價卻上漲超過了70%。截至4月19日收盤,溫氏股份每股報價22.61元,總市值為1436.15億元。
身陷“豬周期”
從去年二季度開始,溫氏股份就已經陷入虧損,第三季度虧損額增至72.04億元,第四季度收窄至虧損37.03億元。
公司在年報中表示,去年營收主要來源于肉雞類產品和肉豬類產品,兩者分別占總營收的46.69%和45.51%,它們的盈利狀況對公司業績影響最大。而肉雞行情有所好轉,實現整體盈利,但養雞業務的盈利僅彌補養豬業務部分虧損。
數據顯示,2021年,溫氏股份毛雞銷售均價為13.20元/公斤,同比增長13.50%;毛豬銷售均價為17.39元/公斤,同比下降48.18%,價格深幅下跌,其毛利率為-30.39%,也出現嚴重倒掛。
對此,溫氏股份特意提及,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豬肉價格目前仍處于周期底部。2019年全國生豬存欄量急速下降,生豬市場供應緊張,生豬價格單邊上行,2020年生豬價格在高位震蕩,2021年1月之后生豬價格開始進入單邊下行階段,10月份生豬價格再創新低,至本報告期末又重新開始下探。
據生意社監測數據,2021年,國內外三元生豬價格從1月1日均價35.12元/公斤跌至12月31日均價為16.20元/公斤,年內大跌53.87%。今年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下行,截至4月19日,國內外三元生豬均價12.73元/公斤。
此外,溫氏股份還表示因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公司外購部分豬苗育肥、持續推進種豬優化等因素,推高了養豬成本。
據民生證券研報統計,養豬行業中,由于飼料價格持續上漲,自繁自養出欄頭均虧損幅度已經達到500元,外購仔豬頭均虧損幅度也已近200元,高成本和高供應的矛盾加劇后期或將持續倒逼養殖端去產能。
受此影響,各大豬企紛紛出貨回血,但也難逃虧損。除了溫氏股份外,包括正邦科技、新希望、唐人神等養豬上市公司去年凈利潤大幅虧損,“豬茅”牧原股份更是業績縮水。
不過,據界面新聞報道,有分析師指出,雖然目前來看豬肉市場仍供大于需,短期內價格仍可能會回落,但隨著生豬產能的加快去化,豬價最快將在6月迎來反轉。
星圖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中心副主任、高級研究員付一夫也在采訪中表示,多個因素會導致近期生豬價格上漲,“一方面,國內多地新冠疫情反彈,尤其是疫情相對嚴重的江浙滬地區,運力不足導致物資運轉受阻,繼而抬高豬價;另一方面,近期豬價持續上揚,帶動了市場看漲情緒,致使生豬出欄階段性減少,再加上疫情防控外調難度加大,生豬供給短期形成偏緊,由此對豬價上漲造成短期支撐。”
難逃“溫氏困境”
據公開資料顯示,溫氏股份創立于1983年,前20年都在養雞,2003年才開始布局養豬。目前公司主營業務是肉雞和肉豬的養殖及銷售,兼營肉鴨、奶牛、蛋雞、鴿子等的養殖及其產品的銷售。同時,公司圍繞畜禽養殖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經營畜禽屠宰、食品加工、現代農牧設備制造、獸藥生產以及金融投資等業務。
2015年11月,溫氏股份成功登陸深交所,上市首日股價報收55.31元,總市值超過2000億元。同年,公司營收超過480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超過60億元。
并在此后4年溫氏股份一直風光。即便在受到非洲豬瘟嚴重影響的2018年和2019年,其銷售的商品肉豬仍堅挺在2000萬頭上下。也因此,溫氏股份一度被業界譽為“農牧業華為”。
但在2020年,溫氏股份凈利潤同比大降46.83%。除了非洲豬瘟的影響逐漸顯現外,公司自身經營的弊端也開始暴露。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就曾告訴《財經天下》周刊,“豬瘟對豬企確實有比較嚴重的影響,但是溫氏的巨虧還與其‘公司+農戶’模式的成本競爭力、抗周期能力較差有關,更與溫氏股份的家族化管理所帶來的較低的企業運營能力有關。”
在財報的經營風險提示中,溫氏股份表示,公司采用緊密型“公司+農戶”的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模式。在公司與農戶的合作執行中仍可能存在極少數農戶對合同相關條款的理解有偏差,導致潛在的糾紛或訴訟風險。如果爆發疫病、其他規模化企業采取競爭手段爭奪農戶或養殖政策、就業環境等發生改變,企業可能面臨合作農戶流失的風險。
Wind統計數據曾披露,在2019年上半年,溫氏股份是300家減持企業中減持規模最高的企業,期間董監高減持操作多達73次,減持金額達8.7793億元,減持涉及董事、監事、高管以及他們的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等,到了下半年減持次數也近20余次。
此外,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7.66億元,同比下降90.95%。為了保證經營現金流的安全,公司暫緩了新建種豬場產能,擬拿出不超過70億元的自有資金進行委托理財。
為了
根據2021年溫氏股份財報顯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該公司貨幣資金為76.32億元,存貨為149.43億元,若在存貨尚未折現的情況下,溫氏股份可能要動用91%左右的資金進行委托理財。
但實際上,去年公司委托理財產品金額為9.38億元,實際收益金額為537.62萬元,對于該公司整體業績影響有限。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豪擲70億理財的舉動更多是為了對外表示公司的現金流充沛。( 程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