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課承載的信息可以很多,但總有最重要的主線不可偏離。曾多次觀摩李玉貴和吳慧琳兩位教師的課,他們都來自寶島臺灣,兩個人上課,一個課堂“安靜”,一個課堂“沸騰”,但是在這種巨大反差背后卻有一個相同的指向:尊重兒童像呼吸一樣自然。她們在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間流露出對學生發自內心的尊重讓人心生感動。所謂的兒童立場和傾聽兒童不是在課前設計出來的,更不是被既定的流程把持。
坦率地說,“傾聽來自兒童的聲音”這些我們常常言之鑿鑿的理念,到了具體的課堂上并不容易做到。學習共同體倡導者佐藤學說:“在教師創造性的力量中,專業知識與教學經驗不過是占了三成而已,剩下的七成就取決于教師能夠在何等程度上尊重每一個兒童的思考與感情,能夠在何等程度上引發每個兒童潛在的可能性。”
這讓筆者想到了“第一性原理”。亞里士多德對第一性原理的解釋是:任何一個系統都存在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第一性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撥開迷霧,打破經驗的遮蔽,穿越司空見慣的“理所當然”,然后跳出常態,找到教學中最關鍵的部分。
筆者所了解的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在教學變革進程中就恰到好處地使用了第一性原理。“雙減”背景下,該校正以建設“新學程”為路徑著力為課堂提質增效。“新學程”的提出有一個基礎性背景:在過去的10年里,他們一直沒有停止過改革,經歷了從教程到學程再到新學程的迭代。所謂學程即“學習的過程、進程和歷程”,它離不開對學情的動態觀照,離不開學習支架的支持和情境的參與,將教的行動融進學的邏輯,以學程設計來促進學的發生。而新學程則是在此基礎上教學戰略思維的參與,按照校長高峰的解釋,教學既需要戰略設計,也需要戰術設計。戰略設計是站在立德樹人和小學教育全局來審視教學,而戰術設計則是思考一堂課如何導入、如何提問、如何評價等微觀技術問題。
顯然,玉泉小學對教學變革的目的與手段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當我們致力于課堂變革時,使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和規劃,將確保我們不被當下的熱詞所裹挾,不被眼前的現象所羈絆,不因為投身“重要而緊迫的事情”而忽略“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
第一性原理與“上游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不斷向上追問找到源頭的過程。比如,當我們糾結于教學目標該不該增減時,教學目標設計是否體現了DOK的四個層級時,可以向上追溯:課堂教學的第一目標是什么。佐藤學曾說,一堂課的第一目標是學生可以安心地說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創設心理安全的課堂表達環境,善待學生粗糙甚至錯誤的表達比知識目標達成本身更重要。正像青島中學執行校長汪正貴所說,教師的全部著眼點應該集中于此:讓學習真實發生。
第一性原理告訴我們,當回到事情的原點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會有更高的站位。那么,在一堂課上如何提高教學站位呢?就是要有超越技術,超越課時目標、學科目標,甚至超越課堂的眼界——眼中有人,能看見人的成長。正如北京亦莊實驗小學教師高麗君所說,“我們的成長中通過學各種各樣的技術,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很少去關注‘道’,以至于對教育最根本的問題都含糊其詞”。
第一性原理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要用好“指南針”,因為在復雜的叢林中“指南針優于地圖”;在穿越洞穴的時候,手中有火把,還要眼中有“洞口之光”。當下,無論是有效教學、高效課堂,還是大單元教學、大概念教學、跨學科教學等,當放在第一性原理下重新審視的時候,就會發現無論眼下你所投身的某個經驗多么重要,都不是懸置學生站在課堂最中央的理由。教學變革只有以核心素養為綱,才能確保具體的路徑不偏離、不走樣,正所謂綱舉才能目張。
《中國教師報》2022年04月27日第6版
作者:褚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