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這所學校的第二個學期,接手了一個紀律渙散、沒有凝聚力的班級。學生整體缺乏激情、沒有學習動力,凡事都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集體榮譽感不強。我開始尋找突破口,以打破這種被動局面。
深入了解情況,強化班級管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以小組為單位召開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生活習慣、愛好特長;我召開任課教師協調會,側面了解學生的方方面面及班級情況。在此基礎上,我開始培養積極分子,以競選的方式選拔學生干部,組建班委會……這些措施打破了班級的沉寂,激發了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的主動性、積極性。
我借勢廣泛征求學生意見,與全班學生共同協商制定班級公約,以及班級階段性目標,我們共同遵守,互相監督,這種形式深受學生喜歡,班級風氣得以扭轉。
為了使這種狀態能夠持續發展,我又為每個學生配備了一個筆記本,他們在這個本上寫出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想對同學說的話,想對班主任說的話……也可以談談對所見所聞,或者對班級事務提意見或建議,我在上面寫評語、寫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這種雙向的書面交流,架起了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筆記本成了“心橋”聯絡本。
走進學生家庭,爭取家長支持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班風雖有好轉,但仍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暑假到了,我騎著摩托車開始了家訪之旅。為節省時間,我事先設計好家訪線路,按居住片區集中家訪,平均每天走訪兩個以上家庭,在每個學生家里的時間不少于1小時。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我了解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情況,聽取家長的困惑,給出自己的建議。這次家訪歷時20多天,累計行程400多公里,家訪結束后我寫下了15000多字的家訪材料,具體記錄、分析了家訪中了解到的問題,以及給家長、學生提出的可行性建議。
家訪雖然耗費精力,但我因此贏得了學生的尊重,得到家長的普遍支持與認可,也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及家長的距離。我用行動征服了學生,用真誠打動了家長,從而樹立了班主任的威信,扭轉了班風,增強了班級凝聚力。
打造班級文化,調動學生積極性
班主任的管理風格、個性特點和人格魅力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通過打造班級文化增強班級凝聚力,我們有自己的班歌、班訓、班徽、班報、班級格言、班旗。我把墻報劃分為“拼搏者”“圓夢堂”“我為班級添光彩”三個區域,形成特色的墻壁文化。
班級文化活動是我們班的一大亮點,包括養成教育、責任教育、生涯教育、勵志教育、誠信教育等,在活動中我看到了教育契機,針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加以輔導,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夢”系列活動貫穿高中全過程,以“尋夢、追夢、話夢、圓夢”為主線,通過勵志活動,構建精神家園,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在這些活動中,主題班會是我們班的常態化活動,例如開學初我們舉辦“我為班級添光彩”主題班會,學期中我們舉辦“人生因拼搏而精彩”主題班會,還有“聆聽拔節的聲音”“勵志賦能,自我提升”等主題班會,這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班級本身就是一個團隊,把每個學生融入這個團隊中,有利于增強班級凝聚力。為此,我組織學生開展“我為同桌寫贈言”主題活動,每人為同桌寫下“五條優點,三條忠告”;開展“尋找身邊的感動”活動,培養學生的主流價值觀。通過開展班級文化活動,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積極影響。
情感是師生交流的紐帶,班主任接手新班級,尤其是“亂班”,一定要抓住班級的情感支點,以人格魅力感化學生、 感染學生,使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產生情感共鳴。班主任一旦得到學生的信任,班級管理就能有效實施。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高級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4月20日第12版
作者:張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