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們每天如何吃? 中國人吃飯指南來了
5月15日-5月21日是今年的“全民營養周”,2022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也于近日出爐。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醫學專家,對《指南》進行了解讀,并對讀者健康飲食給出建議。
會吃≠吃的貴
會吃絕不是追求山珍海味,而是每天的食物夠全面,夠多樣。“我們每天攝入機體代謝必需的營養物質主要包括六大類: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水和纖維素,缺一不可。所以,我們在吃飯時必須注意食物多樣化”。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樓慧玲解釋,像蛋白質(奶、蛋、魚、禽、瘦肉)、碳水化合物(谷類、豆類、薯類)、脂肪(側重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如植物油、橄欖油、堅果類等)、維生素微量元素與纖維素(果蔬、奶、全谷、大豆、堅果等)均可在我們日常食物中獲得。同時要注意種類多樣,具體來說,每天宜吃12種以上食物,每周吃25種以上。
樓慧玲還提醒,《指南》還特別建議,每天要確保一定量的優質蛋白(魚、蛋、禽、肉),平均每天在120~200克。同時還指出,每周最好吃魚2次或300~500克,蛋類300~350克,畜禽肉300~500克。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另外,《指南》還指出,每天喝足量的水(1500-1700毫升)。值得注意的是,推薦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不用飲料代替白水。
規律三餐有助于減重
不規律進食可加重胰島的負荷,促進慢性病的發生發展;相反,規律三餐有助于控制體重,降低超重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因此《指南》建議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一日三餐中兩餐的間隔以4~6小時為宜。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20:00為宜。
把運動融入生活
《指南》指出,健康生活要吃動平衡,才能保持正常體重。因此,專家建議,我們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鼓勵適當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加強抗阻運動,每周2~3天。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
最好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如利用上下班時間,能走路就少坐車。
新聞鏈接
首次提出“東方健康膳食模式”
2022版《指南》首次提出以東南沿海一帶膳食模式代表我國“東方健康膳食模式”。國內專家們結合我國近期營養調查和疾病監測,發現東南沿海一帶(浙江、上海、江蘇、福建、廣東)膳食模式,具有蔬菜水果豐富,常吃魚蝦等水產品、大豆制品和奶類,烹調清淡少鹽等優點,且該地區居民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發生和死亡率較低、預期壽命較高。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蔣卓勤教授指出,廣東居民習慣清淡飲食、偏好新鮮食材以及原汁原味(少油少鹽少糖)的膳食與烹調模式得到認可并向全國推廣,這也是廣東人慢性病(肥胖、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低于西北省份和更長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