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市場合力
近日,鄭商所在線上舉辦“保險+期貨”業務交流座談會,10余家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代表參會,分享好經驗、交流好做法,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優化“保險+期貨”模式。
銀河期貨青島營業部總經理龐大為表示,在鄭商所的大力支持下,從2019年到2021年,甘肅省靜寧縣連續三年成功實施蘋果“保險+期貨”縣域覆蓋項目。2021年項目總保費達到2397萬元,投保3.85萬畝、6.16萬噸,參保8963戶果農,項目規模居全國首位。項目不僅支持了靜寧縣的蘋果產業發展,而且有效提升了貧困果農脫貧致富的能力,助力靜寧縣脫貧摘帽。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甘肅省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中央財政獎補的蘋果“保險+期貨”特色農險,實施區域、投入資金逐年增加。
格林大華期貨研究與投資咨詢部負責人王立力在會上介紹,公司組織開展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紅棗是當地的農業經濟支柱。以紅棗交割庫企業和協會為對象,格林大華期貨簽訂咨詢服務合同、戰略合作協議,對棗農進行保底收購,再以套期保值、倉單、期現業務的形式完成風險閉環,既能穩定企業貨源,又能讓棗農不愁賣。
“僅在2021年,我們通過‘保險+期貨’完成了1.7億元的農業訂單,實現了1.45億元的保險覆蓋面。農戶實現了不愁價、不愁賣、不愁錢;合作社實現了收購加工、貿易量的提升以及農資銷售量的增長;企業貨源穩定,貿易、加工和倉儲量增加,成為兵團紅棗產業健康發展的典型示范。”王立力說。
新湖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總經理助理廖翔云在會上分享了新湖期貨優化“保險+期貨”模式的有益探索。她說,在廣西省羅城縣連續三年開展的白糖縣域覆蓋項目中,新湖期貨根據蔗農的實際需求進行創新優化,比如項目從使用亞式增強型期權方案升級為美式增強型結構,在行情反轉對已產生的理賠額不利時可選擇提前行權,同時在保險產品中加大保障理賠,確保投入資金效益最大化,提升農戶的參與積極性。
廖翔云建議進一步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形式。她表示,2020年以來,鄭商所在陜西、甘肅兩省的四個蘋果主產區開展的“合作社+場外期權”試點探索均取得較好效果,這種模式縮短了農業經營主體到期貨市場的“通道”距離,降低了農業經營主體的“保價”成本,提高了合作社風險管理的精準性。希望鄭商所持續優化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形式,并適時推廣到更多地區,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保“價”護航。
與會企業還建議上市更多期權產品。在“保險+期貨”模式運作過程中,場外期權起到了關鍵作用,期權產品的推出能夠更好地推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落地見效。
此外,與會企業還提出,在“保險+期貨”試點項目開展中,應協調推動政府資金支持并努力引入其他外部資金,并可積極嘗試與當地特色農險聯動開展,接入中央財政或省市縣級財政資金,合力為農戶提供保障。比如2021年廣西財政廳推出了水稻完全成本保險等5個農業保險試點險種,2021年陜西省將蘋果“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列入省級政策性農業保險創新試點。
太平洋財險農險部總經理助理李烈認為,“保險+期貨”實現了期貨市場與農戶對價格風險防范需求的有效結合,助力農戶解決因災減產、豐年難豐收等難題,實實在在地保障了農戶的收入穩定。
鄭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優化完善“保險+期貨”模式。鄭商所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不斷總結經驗、開拓思路,努力探索如何更好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形成更加成熟的“保險+期貨”模式。下一步,鄭商所將進一步加大油料作物“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投入,支持新型農業主體發揮規模優勢,擴大收入險范圍,持續助力產業轉型升級、農戶穩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