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歐財富投顧
這兩天各位投資者比較關注的事件就是上周五(4月15日),央行宣布將在2022年4月25日全面降準0.25%,市場預計本次降準將可以釋放長期資金5300億元。
等一下,“準”是什么?
準的全稱,叫做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和商業銀行約定的一個繳納比例。為什么要制定這樣一個比例,我們先看一下市場上正常的資金流動是這樣的:
王阿姨特別喜歡存錢,她在銀行存了10000元。第二天,銀行就把這10000元借給了做生意的趙四,賺取貸款利息。
趙四拿了這10000塊錢,去市場找賣原材料的張三進貨,這筆錢又進了張三的口袋。
張三拿著這10000塊錢,想著暫時也沒有用的地方,也決定把錢存到銀行去,以保安全。
銀行賬面上又有了10000塊錢,可以再借給別的有需要的人。
循環往復,通過這樣的流動,在市場上創造持續的貨幣量。
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王阿姨和張三同時來要求取錢了,賬面上的錢都被拿去放貸的銀行怎么辦?
因此,央媽來制定規則了,商業銀行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存款中的一部分上交給銀行,剩下的部分,就可以用來發放貸款。而這個比例,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角:存款準備金率。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法定存款準備金/存款總額
央行也根據銀行規模的大小制定了不同水平的存款準備金比例。通常情況下,大型銀行的法定存款金率比中小銀行會更高一些。
降準是如何增加流動性的?
存款準備金率被下調,就意味著商業銀行要上繳放在央行的錢減少了,這樣銀行能用于貸款的錢就越多,市場上的流動性就會變得更充裕。
假設過去的準備金率是10%,那么,每存1000元,銀行要上交100元給央行,余下900元放貸。
但如果降準0.5%,準備金率就變成了9.5%。那么相同的1000元的存款,銀行只要交95元給央行,剩下的905元就能用于放貸。
雖然乍看只多了5元的差額,但是前面我們提過,貨幣創造的過程是有放大效應的。
就像這一次,市場就預計0.25%的降準幅度,可以在市場釋放約5300億元的長期資金。
總結來說,降準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降低資金成本,直接支持實體經濟。
降準降息怎么影響我們的錢包?
▍債市:降準降息之后,短期債券利率多數都是走低的,進而可能帶動債券價格走強。長期的話,債券利率更多是和經濟基本面有關。
當下的情況,國內的疫情還未出現拐點,基本面偏弱,所以長期債券利率的下行空間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股市:通常情況下,資金面的寬松在短期內有利于股票市場風險偏好的整體提升,但是要注意不同行業受到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而且也要考慮到調整的幅度是否符合市場的預期。
這一次,之前市場預期的降準幅度是50個基點(0.5%),但是最后央行只下降了25個基點(0.25%), “降準幅度不及預期”,大家也意識到央行較為克制的寬松政策立場,降息的預期開始降溫,最后可能“利好”變成了“利空”。
▍貨幣基金:因為貨幣基金的大部分資產一般都投向了期限在一年以內(含一年)的銀行存款、剩余期限在 397 天以內(含 397 天)的債券、同業存單等短期貨幣工具,降息會帶動這類資產的到期收益率下行,所以通常來說,降息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影響貨幣基金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