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恩一 編輯|花木藍
這份名單,撕開了無數人對于“高材生”的想象——
〓 這份公務員公示名單中,第一批擬錄用人員共208名,大多畢業于名校。
公示的是基層公務員擬錄用名單,錄用人員大多畢業于名牌大學,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擁有碩士、博士學歷。
看看他們的學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外交學院碩士、中國農業大學碩士......
再看看他們被錄用的崗位:執法隊員、城管隊員。
這位擬錄用的“城管監察”,是一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海歸碩士——世界排名前30的名校。
而有一位北大女博士,被擬錄用為某街道的“城市管理執法崗”。
要知道,按招考信息,這是一個鄉鎮街道基層崗,“負責城管職責內的行政執法工作”,學歷要求只是本科及以上。
用網友的話來概括,這則新聞就是——
“北大博士畢業,跑來搶城管的飯碗了。”
不少人跳腳指責起這位女博士——
“博士就該做博士的事,白瞎了國家培養你這么多年!”
更有人“大局觀”拉滿,從“大材小用論”直接上升到國家沒了希望。
沒必要,真沒必要。
因為博士的“墮落”,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博士在“墮落”?
其實年年都在出現類似的新聞:一些名校高材生,畢業后去了大家意料之外的地方工作。
去年8月,“發Nature論文碩士回家當公務員”一事就沖上了熱搜,引起過軒然大波。
一個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過論文的大牛,最后竟然“背叛了學術”,回安徽當地老家當了個公務員。
事情發酵后,逼得主人公站出來好一番解釋,說自己雖然選擇了當公務員,但并不會放棄所學的化工專業,目前的崗位也和之前學校的科研經歷對的上......
網友們這才勉強買賬。
但僅僅過了一個月,2021年9月,一位中國地質大學女博士報考武漢某社區干事,又再次引起熱議。
最后也是逼得這位女博士站出來,說自己想和男友留武漢發展,所以想多嘗試點各種機會。
新聞年年都有,網友年年在罵。
2020年,杭州余杭區街道辦事業編招了8個人,清一色的全是畢業于北大清華的碩士博士。
這事當時可是引得無數網友暴怒,直接將這些清北高材生們比作社會的蛀蟲。
當年不少微博大V,更是公開辱罵其“一股腐臭味”。
說實話,真的是大驚小怪。
早在2013年,就有耶魯大學畢業生跑去考小鄉鎮的公務員。
2014年重慶的高考文科狀元,畢業三年后去考了區縣公務員。
當網友還在替這些博士們嫌棄這些城管和街道辦基層崗位時,他們不知道,真實的名校生們擁有更匪夷所思的歸宿。
比如這位,北大畢業,去了小縣城的市場局。
再比如這個,清華計算機本科,畢業后去圖書館當網管。
這位就更超乎想象了,北大畢業,去當女子監獄的警員。
同樣選擇當獄警的,還有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雖然他們的同事,多數只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
甚至還有北大研究生,考去了區殯葬所。
這些新聞,都印證著一個顯而易見但總被人們刻意忽略的事實:
中國每年畢業的博士生有6萬多人,并非人人都會成為學術大牛或者業界天花板。
即使是清北畢業,即使是博士,選擇進入基層體制內工作,謀求一份安穩,其實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只可惜在大眾的眼里,說的好聽點,這叫“高學歷人才屈就基層崗位”;說的不好聽,就是沒出息。
人均寒窗苦讀二十多年的博士生們,正困在“低不成高不就”的窘境里。
博士是時候走下神壇了
這么多年了,中國人對“博士”這種生物,依舊有著固執的想象。
前兩天大火的椰樹招聘廣告上就是明證——博士生月薪2.8萬,碩士生月薪2.1萬,本科生月薪1.4萬。
明碼標價的薪酬差距,將“博士>碩士>本科”這條學歷鄙視鏈展示地淋漓盡致。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來認真分析下博士畢業后的出路。
第一條路,也是最理想的道路,是進入高校或者研究所,繼續從事科研學術工作。
但這早已是一片腥風血雨的紅海。每年博士畢業生數量,遠遠超過高校教職需求數量,僧多粥少的結果,就是高校任職越來越內卷。
〓 博士的培養機制,注定了“僧多粥少”,圖片來源:@青塔學術
想要進入雙一流高校任職且有編制,你得是人才中的人才,發過頂級文章,有海外研究經歷;
如果你不是學界大牛,即使勉強進入了高校任職,也要面臨“非升即走”的壓力:只能和高校簽訂3-6年的合同,到期之后考核一旦不通過,就得輾轉找下家。
當然也可以去普通高校,沒有學術資源,沒有研究經費,但依舊有考核......
〓 科研是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道路,而博士在科研金字塔的最底層。
第二條路就是進入社會,去企業求職。
首先,像是生化、理論物理、考古學這些專業的博士生,很難在業界找到很對口的工作。其次,很多公司都覺得招一個博士的成本太高,不如招個本科生或者研究生。
是博士又如何?
同樣會被企業嫌棄沒有工作經驗、年齡大、要的錢太多......
〓 一位985本碩博普通博士拿到的兩個offer。來源于@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
博士生的就業簡直就是一場死去活來的戰斗,想要找到一份對得起自己的學歷、時間、知識成本的崗位的難度簡直堪比登天。
有位女博士在網上發出天問:
“為什么我辛辛苦苦讀到了博士,卻找不到工作?”
“一路也是當著‘別人家的孩子’走過來的,卻不想現在落到如此境地。”
“現在也不求名聲大噪了,只求有口飯吃。”
在被稱為“高智力貧困階層”的博士群體里,像這位女博士一樣“只想混口飯吃”的人,其實是沉默的大多數。
一邊,他們自己心懷著深深的不甘。
一路苦讀到博士,順利畢業,已經是萬分艱辛。等到求職時才發現前途并非想象中一片光明,多年努力只能換來一紙不斷貶值的學歷。
側身看看,發現昔日遠遠不如自己的老同學們,早早踏入社會混的風生水起,又多添一分迷茫和焦慮。
別人三十歲,事業家庭雙豐收,而自己還全都是未知的空白,走出象牙塔,生活一地雞毛。
另一邊,他們還承載著父母老一輩人過高的期待。
“博士之前是你求人家工作,博士畢業后人家求你來工作”,這種根深蒂固的社會刻板印象,等于把博士們架了起來,上不去也下不來。
多重壓力下,不少人甚至會迎來一種破滅感:
“現實嚴峻,未來迷茫,博士讀完,人生半坡,往后看都是荒蕪。”
2008年起,中國就成為了世界上誕生博士最多的國家,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博士生進入社會。
他們不僅僅是需要仰望星空的頂尖人才,也是需要考慮工資、結婚、生子、買房等這些現實問題的普通人。
回到文章最初這位選擇當“城管”的北大物理學女博士——也許她沒能突破重圍進入高校,也許她很難在業界找到對口工作,也許她考慮到自己快30歲即將結婚生子所以還是覺得進入體制內更安穩......
無論什么原因,甚至她就是只想“混口飯吃”,又有什么錯呢?
人家自己的人生,自己做的選擇,也憑自己能力考上的公務員,為什么要遭到謾罵?
別把博士們放在神壇上批判了,把他們當人吧。
求仁得仁,已是最大的不易
事實上,我們能看見有越來越多的博士生,在開拓新的賽道。
有人放棄進入高校做研究,到中小學里教小孩。
比如去年深圳中學物理、化學兩門學科新入職老師有17人,全是來自清北、港大、牛津大學等名校的博士或博士后。
挺好一件事,結果輿論一片罵聲:大材小用!教小屁孩用這么高學歷嗎?
還有不少博士選擇投身創業大潮,但面對他們的,也是冷峻的現實和紛繁的世相。
一面是父母家人的不理解,認為“書白念了”、“掉價”,
一面還要面對投資人的挑釁與質疑,高學歷未必意味著高認知。
比起一路念到博士才發現自己對科研毫無興趣,在更早階段能發現自己人生志趣的人是更幸運的。
比如北大元培學院畢業的學霸美女李丞汐,她的夢想是做女團。但參加選秀節目《創造營3》,她被人噴“追名逐利,有辱北大”。
“浪費國家資源,名牌大學生竟然也想當女團掙快錢,真丟人!”
還有那位曾經引起過軒然大波的“清華保姆阿姨”。
清華畢業、曾在稱為“中國第一豪宅”的上海湯臣一品從事家政服務工作、擅長早教、英語能力強、要求年薪在50萬左右......
與其說她是保姆,不如說她更像是新型住家教師:工作內容不是傳統的家政,而是主要是給孩子講英文故事這種早教,以及全科輔導等等。
利用才能和學識,來獲得體面的薪資,這難道不是一份有尊嚴的工作嗎?
但輿論對她的批判,依舊停留在”清華畢業竟然當保姆“這種表層上。
人們似乎總認為,名校生就該“干大事”,但到底什么才算“大事”呢?
是淡泊名利,為學術獻身?還是努力晉升,年薪千萬?
兩年前,湖南一位農村女孩鐘芳蓉考出了全省第四名的高分,她憑著自己的興趣選擇了北大考古學,卻被網友們罵上熱搜。
“太天真了,這么冷門的專業,讀出來賺什么錢?”
一直以來,這些人才們都在經受著更苛刻的眼光。高學歷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光環,更是一種綁架。
無論是追求詩和遠方,還是在意薪資和安穩,似乎都很難逃脫外界的指手畫腳。
正因如此,對于這些高學歷人才來說,選擇一份不那么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工作,也更需要更大的勇氣。
選擇了做家教、當女團、賣豬肉、當城管的他們,也許并非是被淘汰者,而是開拓者。
生活有百般滋味,請不要居高臨下地評判他人。
因為求仁得仁,已經是人生最大的不容易。
就像一位同樣北大出身的博士對“城管女博士”給出的評價那樣:
“人生瞬息萬變,我佩服能夠堅持本專業一路走下去的校友,也佩服能違背主流價值觀堅持適合自己的工作的校友,更佩服變換賽道仍然能做出成績的校友,還佩服發現賽道不對時敢于再次變換賽道的校友。”
一個優秀的人,手里握著的不僅僅是幾篇論文和一份學歷,還應該有選擇的權利。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允許更多人自由生長,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