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利暗 編輯|閆如意
截至今天,算上無癥狀感染者,上海新冠累積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30萬。2500萬上海人,此時此刻依然被封禁在家中。
身處其中的人正在打一場并不算輕松的戰役,圍城之外人也被疫區發生的一切所牽動。萬般艱難之中,我們也看到了很多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的瞬間。
今天鳳哥兒想給大家講講這些故事。
如果這些閃閃發光的人和事,能夠給關心疫情的你,或者隔離中的你、困境中的你、焦慮中的你,帶來一絲安撫與慰藉。
那么一切就都值得了。
01
第一個故事來自我們的同行。
博主@雷斯林 住在上海,同小區一位姑娘突然被檢測出核酸陽性。
這位姑娘第一時間在小區群里說明了情況。
自覺“連累”了大家,她連連道歉。
然而,等待她的并不是鋪天蓋地的埋怨和指責。
大家反而都在安慰她:不要太擔心,“也許是假陽性”,但即使真的陽了,也沒關系,大家共同度過。
“別怕。”
“不用道歉。”
“這不是你的錯。”
群里發起了一個接龍,大家紛紛表態,同意姑娘居家隔離。
幾乎所有人都參與了接龍。
當然,社區鄰居的接納并不能改變方艙隔離的規定,女孩還是接到了去方艙隔離的通知。
鄰居們又開始為她籌集物資:維C、蒸汽眼罩、浴巾……讓她隨身帶走,到時候住得舒服一些。
還有人叮囑她,一定要帶上熱水壺,“有熱水壺能做艙霸,大家會幫你排隊,給你好吃的!”
這個姑娘在小區沒有親人,也沒有熟悉的朋友。
但大家卻不約而同地,像愛護家里即將遠行的小女兒一樣,站在她的處境里,全心全意替她著想。
最能助人抵御黑暗的,也正是這些普通人之間的微小善意。
02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老人的。
從上海這波疫情爆發開始,鳳哥兒一直隱隱為社區的老人們感到擔憂。
團購、搶菜都是年輕人的熱鬧,不能出門,老人們幾乎沒有任何渠道可以購買物資。
他們不會用手機支付,不懂網上買菜,更不懂什么叫團購。
然后我就看到了這樣的故事。
有人在朋友圈呼吁,去敲一敲樓棟里老人的門,詢問他們的需求,捐出自己多余的物資。
有人在單元門口貼紙條。如果他們不會團購,就讓我們來教吧!
確定一時半會無法解封之后,很多小區就立馬統計了所有老年人的情況。
年輕人和老人們結成對子,一對一幫他們加群、接龍、付款、拿貨,一條龍搞定。
教老人用手機、組織幫他們跑腿配藥。
還有人輪流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做飯、送飯。
看到這些,鳳哥兒突然就安心了很多。
誰家都有老人,每個人終究都會變老。如果是自己的爸媽在外地遇到困難,也希望能夠得到這樣的幫助。
這次疫情,不斷有人在問:你還喜歡上海嗎?
喜歡。因為有這些閃閃發光的靈魂。
03
鳳哥兒發現,這一波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鄰里關系”。
一夜之間,原本見面不打招呼的鄰居,從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變成了一起患難的戰友。
大家在群里一起搶物資、交換信息、吹水吐槽,當然,更重要的是,在有困難的時候互相幫襯一把。
只要有人在群里吼一聲,無論是家里沒糧食了,還是需要電池、藥品、衛生巾、奶粉……馬上就會有人響應。哪怕自己手上有的東西不多,也愿意勻一些出來,大家共渡難關。
群里說得最多的話都是:
“你拿去用。”
“不要你錢。”
“放你門口啦。”
從來不做飯的鄰居,硬是靠大家一起湊齊了鍋碗瓢盆,柴米油鹽。
一位經歷了這一切的朋友,忍不住感慨:
我媽說得對,這世界還是好人多。
而且他們還全是不計回報、盡心盡力的那種好。
04
最近,許多社區都出現了愛心中轉站。
大多貼著“有需要自取”的小牌子,大家把家里多出來的東西放在這里,與鄰居分享。
在上海一個小區的中轉站,起初,一位鄰居在樓下大廳放了12瓶可樂。
他在群里說了聲:“之前囤的可樂,用酒精消過毒了,想喝的可以去拿。”
很快就有人拿走一聽可樂,留下一瓶辣醬;
有人用牛奶換可樂;
有人用化妝品換可樂;
又有人用啤酒換了化妝品,巧克力交換辣醬……
沒有任何人監督,鄰居們都在這里心照不宣地以物換物,而且每個人留下的都明顯比拿走的更多。
經歷了幾輪以物換物,桌上東西越擺越多,參加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個原本平平無奇的小角落,最后竟被鄰居們開成了一個富足的小超市。
原來善意真的會傳染啊,只要有一個人愿意先邁出一步,善良的人們就會緊隨其后。
05
因為總領著大家購買物資,團長幾乎在每個社區都是最受歡迎的人。
大家參加團購,也并不都只想著自己,總有人會想起,多買幾份物資,好分給守衛小區的保安、滯留在小區里的裝修工,還有樓下不會用手機的老年人……
當然,團購也有會出現“意外”的時候。
前段時間,一位小區團長清點貨物時,發現丟了一箱燒麥。
特殊時刻,一箱燒麥也很重要,她馬上報了警。
群里的大家知道這個消息之后,紛紛站出來表示:我們眾籌把這個錢補上吧!
一下冒出50多個人參加了接龍平攤團長的損失。
“我沒買燒麥,但是也算我一份吧!”
“團長為大家服務,沒理由讓你一個人承擔風險”
“我們不能看著團長辛勤勞動,還要吃虧!”
每個人都在感謝團長,給團長轉錢,希望她收下自己的那份心意。
往大了說,就是“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
接地氣一點說,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撐著,才能共同抵御風險,抗擊風浪。
這一次的經歷,讓很多人都感到慶幸,原來自己跟這么多善良又團結的人住在一起。
06
類似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各個角落里發生。
一位住在頂樓的大叔,聽說隔壁鄰居斷糧了,“一點吃的沒有”。
扛著米,翻出窗戶,給鄰居送去了一袋米。
一對裝修工夫婦,被困在業主家16天,缺菜也不會團購。
他們在窗戶口叫住了志愿者,咨詢如何買菜。
最后,志愿者給他們送了一袋菜上去,只收了一半的錢。
她還教會了這對夫婦如何參加團購。
一位女士開門取藥的時候,發現掛在門上的袋子里居然有一顆菜。
還有一張紙條:你們家人多,我一個人,勻一顆菜給你們,勿謝。
小區的菜都是統一發的,特殊時期,誰都想多囤一些,隔壁的叔叔卻愿意“勻一顆”給更需要的人。
一名聽障女孩和兩位同事,被困在了宿舍,連吃了十幾天泡面。
眼看就要斷糧,他們通過一個公眾號聯系到平臺客服,小區志愿者接力給她們送去了一些食物,還有一張字條:
“很抱歉!沒找到你最想吃的白吐司,但希望這些食物能讓你感受到一些溫暖,一些陽光的色彩,我們一起等待疫情結束的那天。”
每一個故事,都會讓我多一份踏實感:
這個城市,依然有著我們熟悉的溫度。
07
隔離的生活中,驚喜成了最珍貴的奢侈品。
“你相信有圣誕老人嗎?我信!”
一位名為@Allen 有一只梨 的網友,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時這樣說。
原來他們小區有人搞到了門口超市的店主的微信。然而店主一進群就明確告知他們一個壞消息:現在不能營業,居委會那邊手續不齊全。
大家都很失望,但還是忍不住在群里七嘴八舌,天花亂墜地點自己需要的東西。大家開玩笑說,我們這是在列許愿清單。
群里有鄰居說:可惜現在圣誕老人來了都滿足不了咯!
當時,店主只默默跟著開玩笑說了一句:“也許會實現呢?”只不過,大家都沒當真。
沒想到,沉默了幾天之后,店主突然在群里發了一條:第一波準備配送。
大家才知道他真的在默默努力給大家備貨,一打開家門,就看到了老板配送的物資。
幾百戶人家,老板一直在店里忙活一家一家送,連錢都沒顧上收。
這位“圣誕老人”默默制造的驚喜,讓整個小區的氛圍都非常快樂,此前的郁悶心情也一掃而空。
“雖然依然改變不了隔離在家的現實,但那一瞬間,我真的覺得情緒被撫平了。”
08
昨天,一位上海的朋友給鳳哥兒發了網友 @棒頭糖頭太大 的故事,他說自己不知道為什么就看哭了。
這位網友,幫不會手機支付的鄰居阿姨付了團購面粉的錢。第二天,阿姨還現金給她的時候,還送了一張手寫的信箋。
上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詩:
〓 圖源:微博用戶@棒頭糖頭太大
詩是送給她心目中的“愛心小朋友”的。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雖然眼前的春光還是隔著窗紗和玻璃,但也許人與人之間的暖意,才是這個城市真正的春天。
寫在最后:
有上海的朋友說:
以往鄰居見面幾乎從不打招呼,等這次解封后,她見到每個人都一定都要大聲地說一聲,“儂好呀”!
沒有人會感謝疫情,但是這段鄰里互助的美好日子,值得我們永遠記住。
現代社會、現代生活,火柴盒一樣的現代居住空間,把人和人隔絕開來。
住在一棟樓里很久,大家也未必知道對方姓甚名誰,更別說,那些常常搬家,鄰居換了一波又一波的年輕人。
網絡更使現代人變成了單一的原子,網購、外賣、聊天軟件,人和人之間物理上的連接,被簡化成了一根網線。
牛津華人學者項飆的說法,“附近”消失了,只剩下“自己”和遙遠宏大的“世界”。
我們生活在一個看似熱鬧,可以與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相聯系的世界。
卻也無比孤獨,因為必須獨自一人,面對大千世界,如今在疫區的情況,則是抵抗來勢洶洶的疫情。
這次疫情,讓很多人和周圍的鄰居重新建立起了具體而鮮活的連接。
讓大家在生活中,去愛和被愛,一同抵御疫情帶來的焦慮和生存危機。
人生無常,生命脆弱,意外、死亡、瘟疫,降臨時毫不留情。
而這種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才足以維持人作為人的體面和尊嚴。
生活一定會繼續,沒有過不去的難關。疫情,只是插曲。
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活著,健康地活著,度過這段艱難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