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 記者 郭俊娟
每到番茄上市季節,延津縣辛莊村都會迎來蜂擁而至的采購商。“在鄭州、新鄉兩地市場上,有一半的番茄是我們這兒的!”延津縣辛莊村番茄種植戶驕傲地說。該村目前番茄種植大棚上千畝,番茄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主角。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多年的種植傳統,讓辛莊番茄名聲在外。同時,一場關乎番茄種植的技術革新,也在悄然進行著。
宜機化栽培新模式、秸稈原位還田等一系列創新技術,正在給番茄種植戶帶來新動力。承擔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主要設施蔬菜品種選育及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集成研究”的河南科技學院項目組專家團隊則是新技術的研究推廣者。
按照傳統的種植經驗,番茄種植行是與大棚長邊垂直排列的,而這里種的番茄,則是順著大棚長邊依次排開。
細看之下,更多的“問題”被一一發現。“開溝起壟,長在壟上”“株距行距都變了”……這個大棚讓不少種植戶感到奇怪的同時,大家都認為這樣種番茄,人走在大棚里更方便了。
項目組專家成員陳碧華教授說:“不僅是人,最關鍵的是要比機器更方便。”更適宜機械化操作,是推廣新種植模式的關鍵。陳碧華教授解釋說,就目前而言,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大多是基于人工作業而形成的種植模式,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機械化程度低是現代園藝產業發展的痛點之一,因此農機農藝融合是設施蔬菜發展的必由之路。
項目組專家們要解決的也正是這一難題,在番茄種植中,新模式的核心就是1.6米的窄畦寬溝。采用該模式,機械化水平總體能達30%以上,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30%,能減少一半左右的用工量。
除了宜機化栽培新模式,專家們還研究了蔬菜秸稈原位還田技術。
番茄秸稈還田,在很多種植戶眼里,還是新鮮事兒。但專家們早就對此開展研究了。據項目組專家成員劉振威副教授介紹,與小麥等作物一樣,蔬菜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殘株。據估算,番茄每畝產生的秸稈量超過2噸。雖然蔬菜殘株往往被忽視,但其危害并不小。按照習慣,蔬菜秸稈等廢棄物基本就是亂堆亂放、一棄了之,大多數達不到利用和處理,面源污染比較嚴重。同時,秸稈也是病蟲害傳播的來源之一,是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秸稈原位還田技術,為困擾菜農的蔬菜秸稈處理難問題打開了一條新路子。茄果類蔬菜的秸稈不同于玉米、高粱、小麥等作物的秸稈,其秸稈含水量高,多木質結構,且多帶有小、弱果實,如果采用傳統的秸稈腐解方法進行腐解,果、葉極易腐變,產生大量有害細菌、真菌,同時秸稈的木質部分腐解不徹底,嚴重影響土壤質量。
因此,項目組專家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處理方式,在番茄收獲后,將秸稈采收后平鋪于土壤上,撒施秸稈腐熟劑并進行旋耕,隨后再加入干牛糞等進行第二次旋耕,最后灌水后悶棚15-20天。包括添加腐熟劑在內的多項措施,能夠有效提高腐熟速率,縮短腐熟時間,還可以殺滅土壤中各種有害菌,有效防治土傳性病害的發生。新變化,讓不少種植戶躍躍欲試,作了當地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項目組專家推廣的一項項新技術真是讓人開了眼界,可謂是技術創新,開辟了番茄種植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