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4月29日電(記者吳宇)記者從上海海關了解到,由上海海關工業品與原材料檢測技術中心(簡稱“上海海關工業品中心”)牽頭實施的“資源類及高值產品產地溯源、摻假識別技術研究”,近日通過綜合績效評價。
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在上海、廣州、青島等口岸開展示范應用,有助于口岸開展智慧監管,優化營商環境,將偽劣礦產品擋在“國門”之外。
圖為海關技術人員對進口礦產品進行現場監測。 上海海關供圖
據介紹,這一項目對鐵礦、煤炭、銅精礦、原油以及六類寶玉石特征信息和采集技術開展研究,建立特征信息數據庫,并應用深度學習算法,形成了可用于入境資源類礦產品原產地追溯、摻假識別的風險監控體系,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部分資源類及高值礦產品存在的產地溯源和摻假識別技術難題。
我國是當今全球最大的礦產品進口國。海關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進口原油、煤炭、鐵礦、銅礦共計超19.8億噸,占全國進口貨物總金額近20%。長期以來,海關在進口資源類礦產品監管過程中,屢屢發現劣質、摻假礦產品,如劣質煤炭、受污染原油、摻有廢冶煉渣或其他固體廢物的各類礦石。這類偽劣礦產品不僅帶來經濟損失,還對后續生產加工、生態環境以及大眾健康帶來危害。
2018年,由上海海關工業品中心牽頭,聯合國內5家口岸技術機構、5家高校和研究所、1家高新技術企業共同實施的“資源類及高值產品產地溯源、摻假識別技術研究”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