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課如何提高實效?如何讓體育鍛煉成為高校學生“心頭好”?體育育人的功能如何在高校得以體現?安徽師范大學多年來持續深化體教融合,以制度導引、課程改革和舉辦高水平競賽等多種手段,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制度導引強化育人,讓健身成為學生生活方式
對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2020級研究生劉志祥來說,大學期間的最大收獲不是拿到碩士研究生通知書,而是加入校級田徑隊,并養成了跑步的好習慣。
“跑步徹底改變了我。”劉志祥坦言,上大學之前他對跑步幾乎無感,一開始只是因為學校布置了“跑步打卡”任務,被迫上了“道”。
自2017年起,安徽師大開始實施陽光體育鍛煉計劃,建立了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學校依托手機運動APP,督促學生在早晨、下午和晚上進行跑步、健步走等,手機記錄考核的數據納入大學體育課程總成績,占比10%,同時作為合格評價的必備指標。
同年,安徽師大將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作為學生評優評先和研究生免試推薦重要考核指標,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不達標不能合格畢業。
制度倒逼下,學生的不滿聲音時有傳出:“三年高中結束了,沒想到上了大學還得這么‘拼’。”“考核體育課成績理所應當,憑啥平時跑步也得算分數?”“天太冷,起不來,晚上就想窩寢室,規定太沒人情味兒。”吐槽歸吐槽,但漸漸地,學校里出現了越來越多像劉志祥這樣既獲得一項體育技能又在學業上精進的優秀學子。
“在全校推進陽光體育運動,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本質上是注重發揮體育鍛煉的育人作用。”安徽師大體育學院原院長席玉寶認為,長期以來,很多人只是將體育作為鍛煉身體的手段,體育的育人功能被忽視,而實際上,體育在育人方面作用很大,通過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可以塑造學生的堅韌意志、團隊精神、規則意識等,進而達到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效果。
如今,手持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同時各項獎學金拿到手軟的劉志祥已成為學校小有名氣的“風云人物”。力量、自信和獲得感讓劉志祥充分認識到運動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課程改革直擊痛點,讓體育課成為學生的“心頭好”
一個學期選一門,還沒入門,又換了新的體育項目;體育項目想學哪個學哪個,不知道難度,也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一學期十幾節課,教師還沒認全學生,又換了一撥新人……大學體育選課制在賦予學生興趣愛好話語權的同時,也帶來了“學不深、學不精”且無法深入滲透育人要旨的弊端。
深諳這一弊病的安徽師大在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中更注重問題導向。2016年,學校專門圍繞大學體育課程改革要求,制定了《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實施方案》,并選取25個體育項目,推出ABC選課模式,即四個學期中,除第一學期“太極拳”是必選,每位學生在第一學期末根據自己體育興趣選擇后三個學期的體育課程內容,可選擇A——一個體育項目、A/B——兩個體育項目或A/B/C——三個體育項目。
在第一學期,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固定選擇一位教師教授的關聯體育課程,如體育舞蹈、啦啦操和民族舞等。“這種模式可以讓教師在連續的三個學期里對學生進行階梯式的培養和輔導。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真正實現體育課程的師徒深入結對和交流,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技能的提升。”席玉寶說。
與此同時,體育育人的理念還體現在毽球、蹴球、舞龍、射藝、龍舟、手龍舞、健身秧歌等傳統體育課程項目的設置上。
學校體育學院教師倪瑞芳說,每年暑假前往安徽不同地域探訪瀕臨失傳的民間傳統技藝的過程,都是一次難忘的體驗。
“去年暑假,我們到宣城市績溪手龍舞傳人曹武根老人的家里,這個技藝在當地幾乎瀕臨失傳,只有老人帶著幾個‘老’徒弟在練。看著老人打磨好幾個月才做成的一條小龍道具時,我就想,為何不把這種精神帶到高校的體育課上?”這種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讓學校多了一門特殊而又頂流的體育課——績溪手龍舞。
為了將績溪手龍舞技藝發揚光大,倪瑞芳和同事們在績溪潛心學習許久,徽州的一山一水、老人的專注和堅守都深深刻在倪瑞芳心里,也融入她日后手龍舞的教學中。“學習技藝不是目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內在精神才是我們的真正期許,以技培德、以德育才方為高校體育課程育人的關鍵所在。”
強化主教練核心地位,競賽成績成為硬核話語權
對體育學院足球專業教師尹文來說,安徽師大是一個能夠充分發揮專業技能的地方。
“在這里,專業是最有力的話語權。”2017年,學校開始推進公共體育與專業體育學生運動隊選拔、訓練、參賽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修訂了《安徽師范大學學生校運動隊管理辦法》,組建校運動訓練與競賽中心,加強主教練管理負責制。
“球員怎么選、隊伍怎么帶,主教練有絕對的話語權,競賽成績是最好的述職報告。”席玉寶介紹,在建立主教練管理負責制之前,校隊訓練存在教練頻繁更換、訓練計劃難以持續執行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校隊訓練質量。在新的管理辦法下,學校確立了主教練在校隊訓練中的核心主導地位,從制度規范上避免了行政力量的不必要干預。
主教練一般聘期固定,以賽季成績作為是否續聘的“硬核”指標。“壓力之下,自己會更加專注思考提升校隊訓練品質的核心問題。”尹文深知,被推到舞臺中央的他需要帶著球隊綻放光彩。
2019年,安徽師范大學與深圳佳兆業足球俱樂部合作共建女子足球隊,成立安師大佳兆業足球俱樂部,并首次參加2020年中國足協女足乙級聯賽。借此契機,尹文經常細致琢磨專業足球俱樂部訓練方法,并與校隊的訓練方式進行對比,思考問題,尋找差距。
尹文發現,之前他常忽視的訓練前熱身和訓練后拉伸環節,在足球俱樂部的訓練中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此后他在訓練中還加入了對抗技術訓練等環節,同時俱樂部里的分秒化訓練方案也被他吸收借鑒,用到校隊訓練中。
而在體育學院副院長余濤看來,在高校的校隊訓練中強化主教練負責制具有問題導向功能,“以往校隊訓練負責人不明確,這次是你,下次是他,存在著人心不穩或人浮于事等問題。”
能者導向下,校隊在各層級競技比賽中成績傲人。制度出臺僅僅一年時間,在安徽省第14屆運動會上,安徽師大一舉斬獲高校田徑、足球、籃球等10個項目的41金、33銀、20銅,位列全省高校金牌榜第一名,并先后代表蕪湖市參加全省少數民族運動會高腳競速、武術、蹴球、陀螺和板鞋競速等5個大項的比賽,獲得4個一等獎和6個二等獎。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17日第9版
作者:本報記者 方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