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血”利器
楊德龍認為,政策支持是可轉債持續走高的外部原因,使得銀行可轉債申請比發行股票更容易;而對于銀行內部來說,發行可轉債是減輕財務支出、補充資本充足率的最好選擇。
根據《商業銀行管理辦法》的資本分類,股權融資可以直接補充一級資本,可轉債轉股后即成為普通股(優先股和二級債分別屬于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工具,無法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不斷強化監管力度,特別是在MPA的嚴格考核下,商業銀行亟須補充資本,以滿足資本充足率指標的嚴格管理。”吳琦說。
資本充足率在銀行MPA考核中越來越重要的同時,各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卻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再融資的需求非常強烈。比如,平安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在股份制銀行中均處于較低的水平,2016年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為8.4%;平安銀行260億元可轉債成功發行后,若全部轉股可直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在MPA的框架下,銀行受到廣義信貸增速上線提高的影響,銀行為將來擴張做準備,可轉債也是一部分銀行的選擇。根據東吳證券(601555,股吧)的測算,再融資后,銀行資本充足率提升幅度普遍在1%以上,廣義信貸增速普遍提高2%以上。
以寧波銀行為例,100億元定增或可轉債成功發行后,其資本充足率可提高1.84%,廣義信貸增速相應提高4.5%,加上自身資產擴張速度的調整(一季度年化增速約為16%),在MPA框架下,寧波銀行資產擴張的壓力不大。
江陰銀行和吳江銀行兩家農商行雖然現階段資本充足率較高,并且資本消耗速度適中,當前與未來資本壓力都較小,補充資金可以為未來規模擴張做準備。但兩家銀行上市時間較短(不滿足18個月的間隔要求),市凈率又都高達2.24倍和1.95倍(基于2017年8月21日收盤價),不適合定向增發,因此都選擇了可轉債。轉股后兩家銀行廣義信貸增速上限分別提升7.3%和10.5%。
楊德龍說:“可轉債有可能在股價上漲的時候轉成股票,直接補充資本充足率,增加銀行可流動股份。需要注意的是,可轉債的攤薄作用是可轉債在逐步轉股后,才開始對每股收益有明顯效果,不像直接增發融資容易造成較大的影響。”
吳琦表示,未來部分上市銀行特別是市凈率過高或過低的銀行,仍然會選擇發行可轉債來補充資本金,以滿足規模擴張的需要。但由于可轉債在轉股后會對銀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股價高于轉換價格,而且如果不轉股,也將面臨較大的償債壓力,因此對于銀行也是雙刃劍。“未來上市銀行補充資本金,會更加注重多種渠道并舉(比如可轉債、定增和優先股),而且不同資金實力的銀行會有側重。” 吳琦說。時代周報記者 曾令俊 實習生 向海霞 發自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