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控子公司規模
整體縮水3.2萬億
在監管層嚴控規模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連續幾個季度大幅縮水。
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總規模為7.9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新規實施前減少了3.2萬億元,萎縮幅度為28.62%。
從單家公司來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一些曾經規模超5000億元的銀行系基金公司子公司的規模縮水較多,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縮水了4000億元,深圳等地也有基金子公司的規模一年縮水一半左右的現象。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官方數據,可對比規模的18家基金子公司中,萎縮幅度在20%以上的多達11家。
不過,在多數子公司主動降規模的同時,部分銀行系公募子公司規模不降反增,如農銀匯理(上海)資產管理公司今年規模增長1204.89億元,以61.69%增幅收獲規模增幅首位,工銀瑞信投資管理公司則以24.95%增幅位列其次。
此外,上海浦銀安盛資產管理公司、交銀施羅德資產管理公司也保持了較高的子公司存續規模,并有小幅增長。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子公司總經理認為,大額增資有利于子公司維持現有規模,甚至還有部分子公司通過擴大資本金,以實現逆勢擴大業務規模。而近期正在征求意見期間的資管新規,不論是消除多層嵌套,還是對通道業務,都對子公司提出更為嚴格的監管要求,也將讓正在經歷轉型的子公司繼續提速,尋找主動業務新方向。
據記者了解,目前基金子公司已經在資產證券化、PE基金、投資顧問、量化投資、權益類投資、新三板等領域持續發力,尋路主動管理新方向。
按照子公司新規要求,新規自2016年12月15日起施行,而專戶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不符合第十條規定標準的,給予18個月的過渡期。自規定施行后第12個月、第18個月,專戶子公司各項風險控制指標達到規定標準的比例應當分別不低于50%、100%。證券時報記者 李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