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終,基金公司扎堆分紅。記者統計后發現,僅12月以來兩周時間,已有83只基金進行了分紅,合計分紅總額超過30億元。
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產品部總監坦言,由于委外基金擴容,機構定制型基金的分紅需求也更為頻繁。
三只基金大舉分紅
超11億元
據統計,12月以來,83只基金分紅總額高達31.59億元。其中,招商招盛、上投摩根內需動力(377020,基金吧)和華夏成長(000001,基金吧)分列前三位,分紅金額分別達到4.69億元、3.46億元和3.44億元。這三只基金分紅總額11.59億元,占分紅總額的36.69%。
具體來看,年末分紅大多集中在個別基金公司。其中,長盛基金、招商基金旗下實施分紅的基金分別達到8只、7只;國泰基金、國投瑞銀基金(博客,微博)、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博客,微博)4家公募基金分別有4只基金分紅;創金合信基金、廣發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和融通基金4家基金公司各有3只基金在列。
從基金單位分紅來看,華商穩定增利以0.65元的單位分紅遙遙領先,財通價值位列第二,單位分紅0.38元。
除此以外,廣發聚泰、廣發行業領先、華泰柏瑞興利、長盛盛世和上投摩根內需動力5只基金單位分紅均超過0.2元,分別達到0.27元、0.27元、0.25元、0.24元和0.22元。
機構定制基金
分紅意愿較強
記者翻閱了例如多只分紅基金的成立公告發現,不少此次分紅基金成立時的認購戶數大多在200余戶,或為定制型基金。由于機構避稅需求,此類基金在年底更容易大規模地集中分紅。
據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產品部總監表示,往年的分紅基金大多集中在績優產品,近些年由于委外基金擴容,機構定制型基金的分紅需求也更為頻繁。
在基金分紅名單中,還出現了一批定期開放式基金。根據監管層規定,封閉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而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應當約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數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基金合同規定每年至少一次。
“無論是出于對投資者的回饋還是自身契約的要求,在年底這個時點分紅對基金凈值的影響可以控制到最低。”上述產品總監透露。
他進一步表示,在近期市場出現的震蕩中,分紅可以讓投資者“落袋為安”,比較適合目前的行情。證券時報記者 李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