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7月19日消息,隨著P2P網貸平臺的快速發展,其問題也逐漸暴露。在2016朗迪金融科技峰會上,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到目前為止,P2P平臺大約5000多家,其中接近40%是問題平臺,而2/3的問題平臺是由于道德風險產生的,即詐騙和自融。
據上海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王喆歸納,P2P平臺出現的問題可以分為:跑路、提現困難、停業、經偵介入、壞賬無力承擔、運營不合格、詐騙等。
他介紹,P2P從2007年開始起步,在政策鼓勵和市場需求下,2014年到2015年獲得爆發式增長,主要表現在平臺數量、平臺成交量、平臺余額以及收益率等幾個指標。
“2015年,正常運行平臺為2600家,到2016年,由于競爭激烈,平臺數量有所下降,直到今年6月底,已經回到2349家這樣一個數字。”他透露,收益率從2014年開始下降了4.57%,到2016年6月份,平均下降了10.38%。但與此同時,2015年P2P整體成交量9823億元,相比2014年增長了288%,增長近3倍。
值得注意的是,網貸之家數據顯示,直到2015年,累計P2P網貸平臺爆發問題1263家。爆發主要集中在2015年,井噴式出現了896家問題平臺,占歷史累計量71%,是2014年的3.2倍。
對此,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孟添提供的一組數據,根據業內統計,2016年6月份全國累計平臺是4127家,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總數1778家,占總數的43%。一些行業專家預測,未來的P2P平臺數量,全國可能不到200家,或者更少。
“整個行業現在處于大浪淘沙的階段,有很多線下理財,違法集資等掛羊頭賣狗肉,掛互聯網金融的牌子導致整個行業出現了非常不好的不良的口碑,我們現在正在專項整治。” 孟添稱。
為什么出現問題的P2P平臺數量如此之高呢?對此,連平解釋,一是偏離了信息中介平臺的地位,“從市場來看,我們長期存在的金融壓抑導致市場上有大量沒有被傳統金融體系滿足的需求,一旦有了這個行業,它的收益率比較高,這些資金就進入。行業監管又處在一個灰色的地帶。”
二是經營風險。問題平臺中1/3是屬于經營風險,或是遇到特殊環境的影響,或是由于政策調整影響。目前,經營風險跟當前的實體經濟總體的狀況是基本吻合的,如果總體經營狀況非常好,但行業出現大量金融風險,又要引起特別的關注。
三是征信體系。目前央行征信系統不向P2P開放,平臺對于借款客戶進行信用評估,缺乏充足的數據和手段;另一方面,P2P所面對的貸款人,往往是小微企業和個人,這部分群體的征信體系在我國也不成熟,這樣風險就來了。
四是合格投資人。“有相當多的投資人,他的狀態不適合進行這方面的投資,因為他沒有判斷能力。就像我這樣的,你問我愿不愿意投資P2P,我肯定考慮再三,最后我不會去了,不管你介紹怎么樣的情況,對我來說都會比較謹慎。”連平表示。
而在這些問題平臺中,連平認為,2/3的問題平臺是由于道德風險產生的,即詐騙和自融。據他總結,出現這么高比例的道德風險平臺,所有的問題最終歸結到監管的缺失,“讓詐騙犯本身懷有犯罪動機的這些人進來了,說明你的籬笆沒有扎緊。”
至于監管,連平提出五方面建議。一是準入監管要非常嚴格,標準十分清晰,“該緊的地方還是要緊,比如說你的資質,這個要求應該高一點。”
二是內部規章制度的建設,監管要提出一系列規章制度,尤其是有關風險控制方面;
三是信息披露,主要是借款人的信息要充分詳盡加以披露;
四是資金的托管、存管的問題要到位。“按照平臺指令說,你這個錢花到哪里去,它里面也要有很具體的規定,什么地方可以花,什么地方不能花,銀行作為一個托管銀行,你具有什么樣的責任,你可以收費,但是收費以后你的義務是什么,你的責任是什么,你應該做這到筆錢怎么很好按規定加以管理,不出問題。”
五是需要監管部門對平臺的一種常態化的檢查、監督,事后的評估。比如說每年要評估一次并出報告,有機會經常現場和非現場地檢查,對這些平臺加以警醒。
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則提出,金融科技和監管都在全球化,“本來就是持續有這種創新元素出現,很難跟所有的參與者說,大家停一停,先把咱們過去和現在的事整明白了,然后咱們再繼續前進。” 所以他認為,對于監管而言,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過,對于目前P2P的負面,朗迪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杰森·瓊斯(Jason Jones)則表現出樂觀的一面,“像中國e租寶或者美國LendingClub這些P2P公司負面新聞,都是短期的爆炸性的新聞。我認為,短期造成的一些沖擊,從長遠看可以受益。”(新浪財經 許旻 宮瑋 發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