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跑路”“倒閉”親密接觸之后,P2P網貸平臺的發展與監管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平衡時期。
先來看幾組今年上半年網貸行業的統計數據:
第一組:上半年P2P網貸行業總體成交額達到8264億元,預計全年成交量可達1.8萬億至2萬億,同時貸款余額也預計將在年底突破萬億大關;
第二組:2016年上半年共新增平臺259家,同比下降77.4%,較去年下半年下降67.2%。同一時間段,還有515家平臺退出,其中出現跑路、提現困難、經偵介入等現象的平臺為268家,占比52%,良性自主退出的247家,占比48%,幾乎是1:1。
第三組:今年上半年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11.31%,比去年全年的綜合收益率下降了1.98%。即便如此,還有風投資本投注這一行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底已有88家平臺獲得風投,目前國資系平臺數量達到了90家、上市公司系背景的平臺數量達到了82家,銀行系背景平臺數量為16家。
通過上面的數據,可以對P2P網貸行業的近況和全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個人喜好而言,比較看重第二組。新增平臺數量的大幅減少與問題和退出平臺的大量增加,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強烈的對比,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兩大因素:
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伴隨著經濟下行,行業資產端壓力不斷增大,融資環境降溫。缺乏優質資產使得平臺規模發展減速,部分平臺壞賬規模膨脹。同時,受經濟下行預期影響,投資人也相對謹慎。這從第三組數據中平臺全年綜合收益率下降也可以得到證明。 二是行業監管加力。從去年12月網絡借貸行業征求意見稿發布開始,到今年4月開始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行動,P2P網貸行業進入政策驅動的行業調整階段。各地金融局、經偵、行業協會等力量相繼介入,伴隨著信息披露、產品登記、違規懲處等規范的出臺,監管效果不斷擴大。
總體而言,筆者對這一變化持樂觀態度。一方面,成交額的持續上漲,表明P2P網貸行業仍然釋放著活力,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的情況下繼續發揮著給予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作用,成為主流金融支持的有效補充力量;另一方面,在有序監管逐步到位的情況下,平臺數量的大規模增減,表明行業整體發展正走向規范和自律,而在收益率走低的情況下仍有88家平臺獲得風投,也進一步證明這一行業的發展前景被資本力量看好。
最新的媒體消息顯示,銀行與P2P之間的關系出現緩和——農行、招行等已經恢復了部分支付接口,另外,浙江省工商局也發文稱,允許企業名稱和經營范圍中使用“資產管理”、“投資管理”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