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二期從業機構高管系列培訓在北京舉行,“從嚴監管”成為會議的關鍵詞。未來金融監管部門將統籌運用監管資源,克服監管職責分割,對互聯網金融實施“穿透式”監管。
如果說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元年,那么隨著2016年監管的升級,“監管、引導”變成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主基調,今年也許是互聯網金融的整治年了。密集的監管新政、自律管理辦法的出臺,表明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從野蠻生長向規范發展過渡。
從2013年開始,以P2P網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之后的兩年內快速崛起,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出現和發展,為普惠金融的發展以及支持小微企業融資作出了一定貢獻。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作為新興事物的P2P網貸,長期以來準入門檻低而且缺乏監管,導致風險事件頻發。互聯網金融本質上還是金融,金融方面的風險依然是存在的。一些缺乏金融常識的投資者,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受到高收益誘惑,便將錢投向了部分P2P網貸問題平臺,以至于血本無歸。
近日,6月P2P網貸平臺的數據公布,其中有一組數字值得我們注意的:截至6月24日,當月全國累計新增問題平臺77家,暫無新成立平臺。
這組數字意味著什么?要知道在2015年之前,國內P2P網貸行業被曝光的問題平臺甚少,而每月新增平臺量達上百家,與如今的行業狀況形成鮮明的反差。
另一個數據則更全面地反映了上半年P2P網貸行業的發展困境。據網貸之家發布的《2016年中國P2P網貸行業半年報》數據,統計期內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515家,其中良性退出(停業、轉型)的共有247家,惡性退出(跑路、提現困難、經偵介入)的共有268家。截至6月底,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已經下降至2349家。
國內P2P網貸行業環境、國家政策及競爭等因素共同構成了新增平臺量下滑的局面,由此可見這一行業的傳統模式已經開始走向負增長。筆者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P2P網貸行業問題平臺的退出速度會加快,新成立平臺數量會維持低位運行。
P2P網貸行業在今年正式進入存量優化期,在監管趨嚴、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業內或將出現強者恒強的局面,行業“洗牌”對凈化市場規模及環境的效果愈加明顯。
事實上,對于P2P網貸行業來說,除了監管、政策、法規等外部因素之外,目前其遭遇最大的問題在于行業的同質化競爭激烈,各個平臺之間缺乏產品和業務的創新。
傳統的P2P網貸交易模式,是以P2P平臺為中介,撮合需要融資的小微企業或個人的融資需求(資產端),以及眾多投資者的投資需求。通過債權分割的形式,讓需要融資的一方能夠從多個投資者處借得所需資金,而出借方可以獲得出借份額相對應的利息,P2P網貸平臺則收取手續費。
不過,在宏觀經濟環境下行的壓力下,行業資產端壓力不斷增大,使得傳統的模式難以為繼。缺乏優質資產使得P2P網貸平臺規模發展減速,部分平臺壞賬規模膨脹。資產是一個平臺存亡的關鍵,對接的資產端越安全、越優質,投資人才越愿意把較低收益的資金投資進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過程。
而在缺乏業務創新、產品設計創新的情況下,傳統的優質資產端被多個平臺爭奪瓜分,這使得行業競爭更為激烈。筆者認為,在資產端如此緊俏的情況下,P2P網貸平臺應該以創新推動發展,可以把目光放到更為多元化的資產上。如房產、鉆礦、石油、旅游借貸和消費金融,都是P2P網貸可以嘗試的領域,而與融資租賃公司的合作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融資租賃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融資優勢已成為租賃公司核心競爭力之一。融資租賃公司超過80%的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然而受貸款規模和頭寸管理的影響,依托銀行渠道獲取資金的部分租賃公司出現雖有項目但由于缺乏資金在運營方面舉步維艱的狀況。
探索其他的融資渠道成為租賃公司現實的選擇,而P2P網貸是互聯網金融平臺,是投資和募資的渠道。在P2P網貸資產端匱乏的情況下,兩者不僅可以結合形成互補,而且租賃公司和P2P投資者都能在合作中各有所獲,實現雙贏。
當然,在監管日漸趨嚴的今天,所有的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都應遵照合法合規的方式去設計,遠離紅線。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那些能夠實現有效創新的P2P網貸平臺,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