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間,P2P風險整治方案落地。方案中明確提出有關部門的工作職責是做好P2P行業的監督和管理,一旦出現P2P平臺違規進行非法集資等,將給予行政處罰、依法追求刑事責任,但政府不承擔兜底責任。
去年年底發布的P2P監管細則草案曾明確提出,P2P平臺作為信息中介,不能為投資者提供擔保、本息保障,要打破剛性兌付。
平臺不再提供擔保、本息保障,政府也不兜底,P2P投資者該怎么辦?
首先,一定要對監管打破剛兌、政府不兜底有個理性認識。
作為投資者,一定要明白“投資不是儲蓄”,投資在給我們帶來比儲蓄更高收益的同時,也讓我們面臨更高的風險。更何況現在錢存銀行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一旦銀行破產,最高也只能拿回50萬元。
投資理財風險自擔、收益自有,這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遵守的規則。此前中國的銀行剛性兌付、鬧出大案國家兜底的做法,其實本身就是有異于境外的特殊現象。現在打破剛兌、政府不兜底,只是回歸了投資的本位而已。
而且,剛性兌付、政府兜底,會助長投資者不顧風險盲目追求高收益,助長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導致資金集中流向高風險領域,既不利于理財市場的公平發展,也不利于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政府作為監管部門,工作職責是做好行業的監督管理,而非兜底收拾爛攤子。只有政府監管工作做好了,行業發展才會更健康,投資者的本金收益才更有保障。
其次,對照監管整治方案,核查自己所投平臺是否嚴重違規。
P2P風險整治方案明確規定,凡是涉及非法集資的平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無論是以何種形式,都將受到嚴厲打擊,甚至追求刑事責任等。
融360分析師提醒廣大投資者,如果你投資的平臺符合以下三個特點: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即社會公眾籌集資金,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出資人貨幣、實物、股權等形式的投資回報,則該平臺極有可能涉嫌非法集資。廣大投資者一定要謹慎投資。
此次風險整治再次明確,P2P平臺只能作為信息中介存在,不能作為信用中介,表示將對充當信用中介的平臺進行重點整治。
融360分析師提醒大家,如果平臺業務中有涉及資金歸集、發放貸款、自融自保、期限錯配等行為,就有充當“信用中介”之嫌。建議投資者時時關注平臺動向、整改進展,根據具體整改情況進行投資決策。
此外,凡是有違P2P監管草案劃定的12條紅線,如設立資金池、自融、大規模線下營銷、誤導性宣傳、虛構借款人及標的、發放貸款、期限錯配、發售銀行理財和券商資管等產品、違規債權轉讓的平臺;信披不完整、不及時、不客觀,未實行出借人資金銀行存管,沒按要求進行備案的平臺;業務擴張過快、“承諾高額回報”“涉及房地產配資”“涉及校園網貸”的平臺;以及那些“在媒體過度宣傳”、虛假宣傳的平臺,都是此次風險排查和整治的重點對象。
融360分析認為,隨著P2P風險整治方案的執行,或將有不少問題平臺因為無法合規完成整改而跑路或倒閉,尤其是那些涉嫌非法集資的平臺,在監管嚴厲打擊之前極有可能卷款跑路。
因此,融360分析師建議廣大投資者,趕快對照監管草案核查自己投資的平臺。一旦發現有嚴重不符合的,尤其是涉嫌非法集資的,建議謹慎投資,以免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