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前11月互認基金的銷售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1月,“北上”的香港基金在內地銷售總額達100.59億元人民幣,扣除贖回及分紅之后,錄得凈申購達81.83億元人民幣。
從單月銷售數據來看,前8個月香港基金的申購額逐月遞增,并在8月份達到最高水平。數據顯示,1月份香港基金內地銷售額只有4205.29萬元,2月份也只有1.61億元,3月份申購額一舉增至5.39億元,隨后的4~6月三個月的申購額都維持在7到8億元。隨著香港股市7月份開始一路走強,恒生指數在9月9日上沖24364點的高點,7、8月份香港基金的申購份額也同步出現暴漲,申購額分別達到13.32億元和41.42億元。不過,9月以來,受到相關基金主動限購控規模的影響,香港基金的銷售額明顯下降,9月、10月、11月的銷售額分別為8.43億元、3.9億元和3.46億元。
去年12月18日,首批香港互認基金的注冊正式拉開中國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的序幕,時隔一年,“北上”的香港基金已達6只,“南下”的中國內地基金數量達到48只,其中有2只為傘形基金。基金數量上南熱北冷,但是銷售額卻是南冷北熱,數據顯示,“南下”的內地基金持續遇冷,48只基金前11個月累計銷售總額只有1.36億元,扣除贖回后的凈申購額為9754.13萬元。
盡管北上的香港基金受到了內地投資者的追捧,但是由于基金類型、投資范圍等因素的不同,6只香港基金的業績差距較大。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今年以來收益最好的是恒生中國H股指數基金,收益率達21.34%;中銀香港全天候中國高息債券基金、摩根太平洋證券基金人民幣、摩根太平洋(601099,股吧)證券基金美元今年以來收益率均超過10%,分別為14.77%、12.60%和11.60%;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人民幣累計和現金分紅兩類份額的收益率分別為6.54%、6.4%,建銀國際旗下國策主導基金是唯一一只出現負收益的香港互認基金,今年以來虧損14.29%。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香港互認基金管理暫行規定》,香港互認基金在內地銷售的規模占基金總資產的比例將不超過50%。截至10月30日,6只香港基金規模合計約335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這6只香港基金10月底時能在內地銷售的規模約為167.5億元,與10月底的累計凈銷售總額84.84億元相比,總銷售額度已占用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