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5月22日電 (記者高少華)智能飛行器構建未來城市立體交通,自適應機器人可以像人類一樣完成“手眼配合”的作業,傳統紡織服裝業迎來數字化轉型浪潮……人工智能技術正在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變革。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未來智能圓桌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未來智能技術將在更多場景落地,每個行業都值得用AI重構一遍,但當前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仍處于早期階段。
智能科技改變未來生活
當前,上海市正大力布局未來智能產業集群,大批新興智能科技企業集聚,憑借豐富的智能技術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高效,為經濟增長打造新引擎。
(資料圖片)
上海御風未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空中出行的創新企業,專業研發綠色智能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為未來城市立體交通空中出行提供解決方案。
據御風未來首席執行官謝陵介紹,在打造城市立體交通體系中,公司的垂直起降智能飛行器和相應的空域管理系統相結合,能夠幫助人們出行。根據制定的商業路線,公司首先會持續交付小型的垂直起降飛機,其次是嘗試盡早通過運營大型貨運垂直起降飛機,實現載貨商業化獲得現金流。等擁有成熟經驗后,公司再向監管方申請獲得適航取證,然后進行規模化、商業化運營。
“飛機電動化,對通用航空領域來說,會帶來比新能源汽車更徹底的革命,我國通用航空迎來變道超車的新機遇。”謝陵表示,目前中國在無人駕駛飛機領域的發展已超過美國,無論是民用還是工業級無人機,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值,都已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智能化浪潮下,機器人技術更是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眾多場景中。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一代自適應機器人,能夠適應復雜環境,像人類一樣進行作業。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世全表示,目前,其機器人在工業應用領域,已被用于手機、智能音箱等產品的打磨拋光等用途;在非工業領域,比如雞腿肉切割方面,企業已經研發出樣機可以落地。另外在醫療護理方面,自適應機器人可以像人一樣進行穴位按摩,這一應用目前也已在不同國家陸續落地。
針對機器人的未來應用愿景,上海大界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問題官胡雨辰表示,現階段在很多工廠中還未能實現柔性生產,“我們希望工業機器人有眼睛,也有柔性控制的大腦,能夠幫助一些重工行業、高污染行業解決機器換人問題。”
逍牛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創新官胡依林認為,在AI大環境下,未來人們會把更多的理性思維、結構化、重復工作等交給AI去完成。無論是做To B還是To C產品,AI技術未來一定會在各個行業發揮更多能量,而每個行業都值得用AI重構一遍。
企業加大布局智能制造風口
隨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智能制造正在成為現代工業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在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主管研發工程師寧博看來,在民用航空領域,復合材料的用量已經成為衡量飛機先進性的標準,國產大飛機復材用量需要快速提升。而智能制造一方面可以幫助加速新材料、新工藝的迭代,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提高產品一致性、穩定性,為國產大飛機的發展降本增效。
紡織服裝行業當前正在積極推進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致景科技集團近年來打造了紡織工業互聯網平臺,驅動傳統紡織業數字化升級。
據致景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陳鐘浩介紹,紡織服裝產業鏈是一個超過5萬億規模的市場,產業鏈上的企業又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產業比較分散,數字化覆蓋率相對較低,這中間存在大量可應用場景。致景科技集團目前在智能質量檢測、制造工藝、染料配方優化、產能精準協同、3D智能設計等方面都有成熟產品落地,以推動工業互聯網在傳統紡織行業的落地。
如何實現小規模、多批量、柔性生產,是當前業界一直在努力解決的智能制造難題之一。胡雨辰表示,機器人應用于智能生產,但怎么樣讓工業機器人每天做完全不一樣的工件,這中間的核心是如何理解圖紙、把圖紙中的特征找出來、匹配相應工藝,然后驅動機器人做相應的柔性生產。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工業軟件的支撐。
“從微觀層面來說,ChatGPT讓我們提升了近一倍的代碼開發效率。而且,對于機器人的柔性控制、工廠的排單排產等,也可以采用數字規劃,利用一些小模型包括柔性安排訂單等,在這些方面目前現有人工智能技術都可以給予很大幫助。”胡雨辰說。
語言大模型技術仍處早期階段,賦能千行百業還待時間
今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語言大模型技術異軍突起,給各界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業內人士認為,AI技術未來只有和更多行業相結合并進行賦能,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
“AI不是說我今天開始做投入,一年之后可以看到能產出什么,而是說你在投入同時就要和行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否則你會做很多無用功。”胡依林表示。
當前,大模型技術風頭正勁,給業界帶來無限想象空間。不過,胡雨辰表示,在工業領域,在大模型背景下,希望大家可以稍微降低一些預期。因為,在工業軟件行業仍然需要大量投入,而且這些投入不是算法可以解決的。除人工智能外,傳感器、柔性控制、計算機設計等基礎性技術研發同樣需要持續投入,以確保不會在基礎應用領域被“卡脖子”。
陳鐘浩同樣認為,目前在紡織服裝這種垂直的傳統行業,大模型能產生的幫助還比較早期。而且,這個賽道上一些大企業對企業內部數據包括核心技術的數據安全問題仍存擔憂。所以,公司未來除了關注大模型學習,還要結合本地數據,形成給企業內部使用的本地的小模型技術,這樣才可以獲得快速推廣,并可以挖掘一些不可估量的價值。
達觀數據董事長陳運文表示,語言大模型技術在2023年是一個爆發點,它帶來的一個重要挑戰是形成了人工智能的新代差,這個代差將帶動很多行業,能夠隨之進行升級換代。而更優秀的技術也要和各行各業結合,滲透到各行各業,這樣才能讓人工智能技術發揮光大,創造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