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距自貢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多方支撐保障、多元建設模式、全行政區域覆蓋”老年助餐服務模式剛好一年。首批投入服務的21個老年助餐點初步打造出個性化、廣覆蓋、可持續運營的局面,得到了各界肯定。
自貢市老齡化率居全國第四、全省第二。隨著老齡化趨勢加劇,老年人特別是空巢、留守、獨居老年群體“吃飯難”問題日益凸顯。民之所盼即政之所向,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連續兩年(2021年、2022年)被納入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以助餐服務小切口,映照“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大民生。
飯菜暖胃,服務暖心——
老年助餐服務點成老人“集體食堂”
9月13日上午11時許,一對老年夫婦互相扶持穿過馬路,來到自流井區新華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公公眼睛看不見,婆婆耳朵背。”該老年助餐服務點負責人車勛介紹,兩位老人家住馬路對面的鹽店街社區,幾乎每天都到該老年助餐服務點用餐。
當天中午的菜單為兩葷一素一湯,分別為魔芋燒鴨、黃瓜肉片、清炒土豆絲和紫菜蛋花湯。“(補貼減免后)7塊錢能吃成這樣,自己買菜做飯可拿不下來……”獨居的陳德懷老人同樣是該老年助餐服務點的“常客”,他表示買菜做飯除了“經濟上不劃算”之外,在實際操作上也面臨諸多不便,自己在家通常一頓只炒一個菜,有時候做多了,得一連吃好幾天。
老年助餐服務點墻壁上張貼著“鄰里食堂好不好,請您參與評一評”的滿意度調查表,“非常滿意”一欄貼滿了密密麻麻的“笑臉”。同時,老人們也在上面提出了不少意見建議,其中包括“飯做軟點更好”“可以整點燒菜”“天氣熱了可以煮點稀飯”“增加點棋牌娛樂就更好了”等內容。
“除了最后一條,其他幾條都已經及時采納。”車勛解釋,由于就餐人數較多,加上場地受限,暫時無法開辟棋牌休閑娛樂區域。
與利用閑置門面改造而成的新華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相比,今年7月投入使用的大安區廣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則選擇和當地餐飲企業合作,在餐飲服務人員和配套設施上更具先天優勢。
廣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位于以經營中餐宴席為主的天然酒家餐廳內,休閑娛樂設施一應俱全。每到飯點,住在天然居電梯公寓的胡詩琴老人就會前往樓下的老年助餐服務點,和其他老人一起享受服務員準備好的飯菜。吃完飯,老人們還可以在餐廳茶坊聊聊天、喝喝茶、打打牌……
“老人的飲食除了清淡還要講究營養搭配,我們還專門準備了餐后水果。”天然酒家負責人游女士談到在該店設立老年助餐服務點初衷時表示,剛開始主要考慮可以利用餐廳現有設施和人員,不用額外增加成本,但隨著前來就餐的老人越來越多,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把這件事做下去。游女士甚至對自己的員工半開玩笑地說:“大家一起努力把助餐服務點辦好,等我們今后退休了還可以在這里碰頭。有這樣一個地方吃吃飯、聚一聚,你說該有多好!”
據悉,2021年9月,全市首批21個老年就餐服務點正式投入使用,覆蓋6萬多名老人(15分鐘步行距離或1站公交距離范圍內)。老年助餐服務點采取“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的多方支撐運行模式,依托社區各養老機構、社會化餐廳和社區企業等運營。綜合補貼減免后,生活困難老人最低花上3元錢就能吃上兩菜一湯。
據了解,全市各老年助餐服務點均設立了“營養健康角”,推廣“三減”(減鹽、減油、減糖),提供營養健康餐食,針對老人特點實行合理膳食、食材搭配。
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獲悉,為了保證老年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先后印發了《自貢市老年人助餐服務試點工作方案》《自貢市老年人助餐服務試點工作實施細則(試行)》等文件,明確參與主體,細化申請、確認、變更、退出機制,以及政策支持、監督管理、考核評估的全流程規則,構建長效機制。
在促進服務質量方面,市民政局正在起草《老年助餐點服務質量基本規范》地方標準,已通過標準立項,正在抓緊完善。探索“助餐+”文旅、娛樂、健康等服務功能拓展,根據點位情況因地制宜設置圖書借閱點、棋牌室、手工活動室等,為老年人餐前飯后提供精神文化及社交活動服務。
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自貢市將養老助餐服務點納入食品安全日常監管,實行“五公示”(健康證、收費及優惠標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諾書、舉報電話上墻公示),助餐服務系統對老年人就餐情況進行實時記錄,市、區、街道同享數據、共同監管。
如今,自貢市老年助餐服務點有了一個充滿本土氣息的名字“鹽味長壽食堂”,統一設計并制作了形象識別系統,部分點位在設計中還融入了鹽、龍、燈等自貢元素。為確保老年群體用餐安全、保障老年人生活質量、維護助餐服務機構權益,今年7月,市民政局聯合保險公司推出了全省首款老年助餐服務機構責任保險。
新華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
多方保障下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為了降低建設、運營成本,確保點位持續提供服務,自貢市首批投入服務的21個老年助餐服務點采用多元主體經營,其中依托養老服務設施經營10家,與社會化餐廳合作經營8家,由“社區辦企業”經營3家。新華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便是3家“社區辦企業”主體經營模式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全市接受就餐人數最多、經營狀況最為良好的老年助餐服務點。
據自流井區東興寺街道新華路社區黨委書記、主任陳義介紹,新華路社區現有居民2987戶、8961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約占居民總數的30%,高于全市平均值。社區工作人員在日常走訪中,了解到老年人特別是空巢、留守、獨居老年群體“吃飯難”問題突出。
“首先在選點上,新華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地處自貢老城繁華核心地帶,覆蓋了檀木林、鹽店街和鐘云山等多個社區。”陳義表示,除了選點布局合理之外,老年助餐服務點所在的塘坎上路202號(200平方米門面房),屬自流井區住保中心已征收未拆除的閑置房屋,經投資15萬元設計改造建設而成,房租為“零”,大大降低了日常運營成本。
盡管新華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擁有上述“先天優勢”,但在改造建設時仍然遇到了房屋租用辦證、啟動資金、燃氣開通等方面的諸多困難。為了解決老年助餐服務點的“身份”問題,工作人員通過查找原始資料,得知該處房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東風旅館”,明確了其商業用途;在市、區民政部門以及區級相關部門和街道辦的大力支持下,證照辦理、改造建設資金、天然氣開戶及安裝、食堂食品衛生安全及后續運營等方面的問題紛紛迎刃而解。2021年10月,通過政府部門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打造的新華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正式投入服務。
“這段時間天氣涼下來了,中午和晚上(就餐)要打擁堂。”陳義說,社區通過居民微信群、微信朋友圈、QQ群等線上宣傳和設點宣傳、居民代表大會、居民小組長會議、入戶宣傳等線下宣傳相結合,持續擴大了老年助餐服務點的社會影響。
據了解,除營運成本較低,新華路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就餐人數長期高居各服務點首位,且經營狀況良好的另外一個“秘訣”是對外營業。在這里,除了正常供應“兩葷一素一湯”標準餐食外,還提供炒菜。
在該助餐服務點就餐的除了老人之外,還有不少社會人員,他們當中有在附近上班的店員、過路的出租車司機,以及施工隊工作人員等等。“陪父母過來用餐,自己順便在這里吃了。”居民鐘先生稱,盡管自己用餐享受不了補貼和減免,但和其他營業餐廳相比,該服務點仍然具有性價比較高、食品安全信得過等優點。
來源:自貢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