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不同于一般商品,它不但具有等價交換、按質論價、供求決定價格等商品的共性,還帶有資產投資升值的金融屬性,和鮮明的社會保障性。因此,世界各地對于評判房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泡沫,有許多角度的衡量方法,但尚無統一的定論。“房價收入比”是國際公認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房價收入比指標主要用于衡量房價是否處于居民收入能夠支撐的合理水平,直接反映出房價水平與廣大居民的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我們認為判斷一個地區房價的漲幅是否合理,應與當地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漲幅進行綜合比較。
本次房價泡沫研究報告,首先,在樣本選擇層面,從以往易居研究院對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監測的基礎上,新加入10個熱點城市,將樣本數擴充到45城;其次,在研究方法層面,除了沿用“房價收入比”指標之外,新加入“中國城市住房(一手房)價格288指數”指標,從而推導出一套“房價泡沫”的測算方法。最終,得出全國45個大中城市在2016年前三季度房價泡沫的水平,以期為政府、企業以及居民提供一個參考標準。
據媒體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全球房價觀察報告(Global Housing Watch Report)指出,2016年上半年全球各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深圳以38.36位居第一。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五個在中國:香港以34.95位居第4;北京以33.32位居第5;上海以30.91位居第6;廣州以25.85位居第10。此外,美國經濟咨詢公司Longview Economics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目前深圳房價全球第二貴。分析顯示,深圳一套典型住宅的價格已達到80萬美元左右,房價收入比為70倍。
可見,中國部分城市高房價的現象,已經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這也與2016年國慶期間多地出臺限購限貸等房地產調控政策有一定相關性。那么,深圳、上海、北京等中國熱點城市的房價處于何種水平?偏高的程度如何?是否存在泡沫……是未來中國樓市健康發展必須要探究的問題。
為此,易居研究院基于自身多年積累的“房價收入比”研究體系,分析了“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45個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情況,并新引入“中國城市住房(一手房)價格288指數”作為監測指標,進一步測算出各個城市房價從2015年4月至2016年三季度以來房價的漲幅程度。最終,結合“房價收入比”和“房價指數”雙重監測體系,推導出一套“房價泡沫”測算公式,分析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45個大中城市房價泡沫程度。
本報告研究的時間框定在“2016年前3季度”,為了保證研究數據的客觀性,“全國45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是根據統計局公布2016年前3季度或2016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率,進行年化推算而成;在“全國45城商品住宅成交價格”方面,采用了CRIC等民間數據庫數據中“2015年1-3季度”和“2016年1-3季度”成交均價進行測算,不含可售型保障房、棚改房等成交均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