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是開頭還是結尾
2017年,約有120個經濟體的GDP同比增速上行,是2010年以來全球最廣泛的經濟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本月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17年全球GDP增長3.7%,比2017年10月的預測高出0.1個百分點,同時將2018年和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均上調0.2個百分點。鑒于當前市場相對看好非美經濟體復蘇的邏輯難以證偽,美元繼續走低的壓力仍存在,美元對人民幣走低可能還未到底。(下轉A02版)
(上接A01版)興業研究指出,美元指數跌破90關鍵支撐位,已確認美元中長期熊市,而非美貨幣相對美元大概率進入趨勢性升值行情。
從雙邊匯率角度看,美元走弱將相應帶動美元對人民幣貶值。同時,美元走弱也會引發資金流動變化,并引起匯率及利率變化。前些年,因美聯儲在發達經濟體中率先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美元流動性收斂預期上升,推動資金流向美元及相關資產,非美經濟體普遍面臨資本外流的壓力。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共振,市場風險偏好提升,美元走弱,可能驅動資金回流非美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
此外,機構認為,人民幣幣值也將得到基本面的支撐。梁紅等人表示,歷史上,人民幣匯率預期長期與名義增長和企業盈利密切相關,因為較高的增長和投資回報率會吸引資本流入。中國經濟基本面改善有望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目前中國與其他主要國家的利差可觀。另外,2014年以來,企業部門累積了大量實際意義上的人民幣“空頭”,而近期人民幣套利成本的大幅上升可能會觸發這些“空頭”平倉。鑒于此,其將對2018年底美元對人民幣匯價預測由之前的6.28調整為6.18。
國泰君安固收研究覃漢團隊認為,近期人民幣大幅升值,美元疲弱僅為外部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企穩,貨幣和監管政策領先海外,催化劑則在于企業居民的結售匯意愿增強。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團隊稱,隨著美元升值預期變化,前期企業囤積的美元頭寸可能逐步結匯,將支撐未來人民幣處于偏強態勢,至少難以回到貶值狀態。該團隊先前的一份市場調查顯示,市場對2018年人民幣升值幅度的判斷存在差異,但在方向上已基本沒有分歧。
人民幣資產重估“胎動”
從NDF和CCS等衍生工具來看,目前人民幣升值預期尚處于復蘇早期,但可確定的是,單邊貶值預期已被打破,已足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人民幣資產重估。進一步看,當前風險偏好提升、人民幣升值、資金流出美元資產、中國經濟企穩、金融風險得到管控,諸多因素也支持人民幣資產重估的判斷。
覃漢團隊指出,從海外經驗來看,匯率企穩并升值,最直接的影響在于跨境資金將會流入,形成國內資本市場的增量資金,理論上會助漲本幣計價的資產價格。
隨著人民幣恢復升值,2017年境外機構已開始重新增持人民幣股票和債券資產。據央行數據,2017年境外機構和個人增持中國境內股票約5255億元,增持中國境內債券約3462億元。
中金公司固收研報指出,在人民幣升值及全球風險偏好提升的情況下,內地資本項目下資金流入在加速。債券市場上,近期可觀察境外機構在大量增持人民幣債券,最近幾周凈買入量創了歷史新高。流入香港股市的增量資金也非常可觀,直接推動了恒生指數創新高。
李超團隊稱,當前人民幣依然處在升值通道之中,資金回流境內在2018-2019年有望成為長期趨勢,看好境內A股、銅和黃金等商品投資價值,A股市場值得戰略性看多。
覃漢進一步指出,在過去一輪人民幣貶值周期中,股、債、房地產均經歷了擠泡沫的過程。當前人民幣貶值周期結束,并形成了升值預期,大類資產將迎來重估,就相對強度而言,最看好A股,其次是地產,最后是債券。
業內人士表示,股票資產迎合了當前風險情緒上升,也有經濟復蘇、企業盈利改善支撐,商品資產則受益于在通脹預期、經濟增長及特朗普基建投資計劃。相比之下,經濟增長、風險偏好情緒及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均對債市不利,但中國債市經歷一年多調整后,利率及內外利差水平均處于高位,無論對國內基本面還是對海外債市,都表現出一定超調,因此雖然趨勢難言逆轉,但調整可能放緩。
需指出的是,資產重估需要一定過程,更需要經濟基本面配合,而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上行斜率較緩,而本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處于全球流動性緊縮周期,也可能制約增量資金流入規模,因此應理性看待資產重估的前景。在開年匯市、股市、債市演繹極致單邊行情之后,短期資產“估值”可能已經走在“基本面”之前,雖然未來各類資產價格運行的方向大概率會得到延續,但步伐可能放緩,也有可能出現階段性調整。本報記者 張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