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有效追責
對于用戶、企業和國家來說,能否有效遏制用戶信息泄露,意義重大。在用戶方面,信息一旦泄露,可能會涉及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在企業方面,用戶信息數據是其核心商業財產,也是保證其長遠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國家層面,信息安全是網絡安全的重要內容,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
用戶信息安全與多主體相關,其保護工作也需要多元共治。其中,國家的法規政策是用戶信息安全保護體系的重要支撐,相關法規政策是否精準有效,對于保護用戶信息安全、推動互聯網產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2017年,從法規政策完善出發,有關部門在保護公眾信息安全方面動作頻繁。2017年5月份,兩高發布了《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6月1日,《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7月份,國家網信辦等4部委啟動個人信息保護專項行動。盡管如此,對于公民信息安全的保護,法規政策層面面臨的挑戰依然不小。
北京一中院民二庭副庭長丁宇翔認為,個人信息的范疇非常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個人信息的內涵將會越來越豐富,基于這樣一種現狀,司法實踐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很可能沒辦法把每種利益都界定得特別清楚。
對于一些數據產業領域的企業,往往會產生其正常業務是否會受到信息安全保護法規政策影響的擔憂。“就執法層面而言,希望有關部門能有效區分合法合規的數字產業和打著大數據旗號的黑色產業,然后有針對性地予以打擊。”螞蟻金服首席隱私官聶正軍表示,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性問題。在立法過程中,要平衡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以及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做到這兩類平衡,關鍵在于把決定權交還給用戶,因為任何代表用戶或者代替用戶的一刀切式規則,都有可能打破這個平衡。
此外,聶正軍認為,從司法層面看,盡管路徑方向很明確,但實踐中還有很多障礙,最大的問題在于受害者很難舉證,難以勝訴,或者即便勝訴,也可能輸了金錢和時間,得到的收益與投入不對等,這些問題需要解決。
劉權認為,要遏制個人信息泄露現象,應當建立有效的追溯和追責機制,“目前用戶使用的400多萬款APP中,究竟有多少款可以實現追溯?是誰開發的?內容檢測是誰負責的?在哪個應用商店下載的?是否提示用戶APP有沒有得到認可的第三方機構檢測?如果可以有效追溯這些環節,厘清責任歸屬,或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挑戰亟待有效應對
互聯網用戶信息安全問題是互聯網產業高速發展的副產品,也必然面臨信息技術不斷革新帶來的全新挑戰。
移動互聯網之后,物聯網將是未來信息流動的重要載體。據預計,2018年全球物聯網產業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互聯網設備將越來越多。“以前的智能設備是手機、計算機,未來的無人機、智能玩具、智能穿戴設備、掃地機器人等都將變成智能設備,指紋、面部特征、行為信息等也將成為人的特征信息。”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玲表示,新的設備和新的信息都將給用戶信息安全保護帶來新的挑戰。
此外,互聯網產業格局的發展和變化也給用戶信息安全帶來了一定影響。隨著互聯網巨頭不斷并購和布局上下游的周邊業務,其擁有的用戶數據也面臨著如何與第三方共享、如何與用戶形成協議等問題。“我們研究發現,在用戶協議中,有的互聯網企業提出經用戶同意才把數據分享給第三方,有的表示會跟第三方簽訂保密協議,或者對這些數據做去標識化處理。但也有的互聯網企業表示,在不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即與關聯公司和合作伙伴進行數據分析。可以看到,企業在實踐中沒有統一的處理辦法。”李玲說。
去年下半年,風光一時的共享單車出現倒閉潮,也引發了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在共享單車企業倒閉后,用戶的銀行賬號、騎行地址等數據如何處理?在互聯網創業的風潮中,企業的興衰頻率極高,這樣一些快速崛起又迅速倒閉的企業不在少數,如何處理其遺留的用戶數據,這一問題已經不容忽視。對此問題,目前行業還沒有達成共識,政府的監管也還處在模糊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