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用戶信息泄露不僅對用戶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嚴重者更是導致用戶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受到侵害。因此,用戶信息安全保護工作刻不容緩。但是也應該看到,用戶信息安全保護問題將隨著技術不斷革新而不斷演變出新的挑戰。所以,這一問題的解決將是一項保護互聯網用戶信息安全的長期工作。
信息泄露現象突出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形:一款你從未使用過的APP給你發來指名道姓的短信,稱有好友標記了你的生日、還給你發送了一段視頻。這些短信背后,是當前互聯網產品過度獲取用戶信息以及對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嚴重不足的現實。
“安卓手機所安裝的APP中,90%都存在漏洞,平均每款APP的漏洞達到7個。漏洞被發現后,修復時間往往長達3個月到半年。”在去年底召開的“2017年個人信息安全大會”上,賽迪智庫網絡安全研究所所長劉權表示,當前一些手機APP等互聯網產品對用戶信息的保護嚴重不足,一些APP甚至存在惡意加載功能的現象,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運行部工程師賈子驍說,受到互聯網黑客產業鏈的利益驅動,用戶信息泄露現象愈演愈烈,木馬攻擊、安全漏洞利用、惡意程序開發等現象十分突出,其危害正在不斷加劇。“通過監測發現,從2012年開始,移動惡意程序呈現爆發增長趨勢,網絡黑客產業鏈活動猖獗。隨著智能穿戴設備進一步普及,各種數據遍布在云上,大眾面臨的個人信息保護形勢非常嚴峻。”賈子驍說。
事實上,即使沒有惡意獲取用戶信息,大部分互聯網產品的隱私保護也難以讓用戶放心。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2017個人信息保護年度報告》顯示,互聯網平臺隱私政策透明度是呈陡峭的金字塔型,即透明度高的互聯網平臺極少,透明度低的占比超過80%,在互聯網金融類平臺和購物類平臺中,低透明度的占比甚至超過90%。
值得注意的是,在透明度最高的10個互聯網平臺中,大部分是大型互聯網企業旗下產品,也是2017年7月份中央網信辦等4部委組織隱私政策評審的首批參評對象。此次專項行動之后,京東、淘寶、支付寶等平臺紛紛調整隱私政策,對個人信息的使用均作出了相關規范。不過,在報告涉及的1550個平臺中,其知名度和隱私政策透明度并非成正比,大量高知名度互聯網平臺的隱私政策透明度排名靠后。
報告還發現,有些重要條款在互聯網平臺中普遍缺失,這些條款內容無一例外都指向企業責任,條款的缺失減輕了企業責任,最終侵害到的是用戶利益。比如,用戶對平臺提供的附加功能應有選擇權,即使用戶拒絕也不能影響使用平臺核心功能;若平臺將用戶信息用于此前聲明以外的新目的,必須獲得用戶的再次同意。此外,報告中涉及的互聯網平臺隱私政策普遍存在用戶權利條款缺失、文本雷同、更新緩慢、暗藏格式條款等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