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擔不起
隨著SUV市場熱度消退,凱翼汽車缺乏技術積累及資金投入的弊端慢慢顯現。
去年1-11月份,凱翼汽車銷量約4萬輛,同比下降6.8%。雖然順勢將凱翼品牌納入大奇瑞懷中,但奇瑞汽車的重心一直在奇瑞和觀致主品牌上,沒有多少資金和精力投入凱翼。
而奇瑞汽車最看重的觀致,自2013年底開始正式商業運營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14年觀致全年凈虧損22億元;2015年開始實施成本節約計劃,但是虧損進一步擴大到25億元;2016年有所收窄,虧損19億元。
為了保證觀致汽車能夠繼續運營,奇瑞汽車和觀致汽車的另外一家母公司Quantum(2007)LLC只好持續向觀致汽車“輸血”。由于觀致汽車持續虧損,不能正常歸還母公司雙方借款,母公司雙方只好不斷將借款轉化為注冊資本。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12月18日觀致汽車的注冊資本是64.3184億元,到了2016年7月19日,注冊資本上升至104.2548億元。在整車制造行業中,觀致汽車的注冊資本僅次于上汽集團。
奇瑞汽車為了保證自身和觀致汽車的發展,自2010年開始連年不斷發債,每次規模都在10億元以上,這在主流國有汽車制造企業中極為罕見。
“瘦身”前行
奇瑞汽車一度是自主品牌中的“領軍者”,其年銷量長期處在第一陣營,曾將吉利汽車、比亞迪、長城汽車等遠遠甩在身后。
來自全國乘聯會的數據顯示,如今吉利汽車、長安汽車、長城汽車排在自主品牌前三位,后來者上汽乘用車、廣汽乘用車在銷量上都已超過奇瑞汽車。
汽車行業知名分析師石劼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奇瑞汽車的平臺技術以及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燈方面的技術在自主品牌當中處于領先地位。”相對于借助沃爾沃汽車技術的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當前領先其他自主品牌的技術全是在過去幾年中獨立且持續研發的成果。譬如,奇瑞汽車當前擁有的T1X平臺和M1X平臺,是只有一些主流外資車企才有實力開發的平臺技術。
“奇瑞技術并非不能創造價值,而是因為產品規劃和營銷方面拖了后腿,與此同時,多品牌運營讓奇瑞汽車資源分散,要想兼顧所有,結果一個沒做好。”石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