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站在年尾之際回首2017年,“強監管”無疑是監管主旋律,在金融機構“去杠桿”與公募回歸主動管理的政策導向下,委外、定增、分級、保本、貨幣五大類基金面臨命運轉折,由盛轉衰。本期將從上述四方面為投資者復盤它們今年的生存軌跡。
委外基金遭贖回
去年風靡公募市場的委外定制基金在監管多番嚴控下出現兩極分化,一面是,基金公司積極擁抱監管尋求轉型,市場上委外機構定制產品紛紛披上“發起式”外衣亮相市場。而另一面,沒能留住機構金主客戶的基金產品在遭遇巨額贖回后淪為迷你基金,委外債基也成為今年基金清盤“常客”。
今年3月17日,一則《機構監管情況通報》征求意見稿正式下發,要求“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超50%的新基金應采用封閉式或定期開放運作模式,同時采用發起式基金形式”,大幅抬高了機構委外定制基金的發行門檻,因此這則《通報》也被業內稱為委外定制基金監管新規。
“發行一只發起式基金要求基金公司自行認購金額不少于1000萬元且持有期限不少于三年,這些資金的占用給基金公司資本金帶來了考驗。”盈碼基金研究員楊曉晴認為。
在嚴監管約束下,新發行的委外定制基金數量、規模雙雙出現下滑,存量的委外定制基金也出現贖回跡象,委外機構定制基金扎堆清盤。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超百例基金宣告清盤,其中債券型基金清盤數量為47只。“清盤債基中,很多都屬于委外產品,主要是新規后,機構資金撤回與今年低迷的債市表現所致。”楊曉晴解釋稱。
今年5月,也就是新規實施兩個月后,光大保德信尊盈半年定期開放債券以發起式基金身份亮相市場,委外產品轉型大幕就此開啟。證監會基金募集申請表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49只基金產品擬轉型發起式投資模式,其中25只年內已完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