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影響有限
王有鑫認為,美國稅改對中國的外溢效應,短期看會造成一定壓力,但只要應對得當,中國經濟依然會穩健發展,在制造業領域仍具有比較優勢。
首先,減稅對不同行業影響各異,不會造成中國產業資本大規模流向美國。電信、消費零售、銀行、媒體、交通等稅率超過21%的行業獲益將最大,但硬件和軟件服務業、儀器設備、生命科學、制藥等稅率已經低于21%的行業受益將很小,不會有額外加成。
其次,中國制造業依然有整體性競爭優勢。中美制造業競爭力比較不僅是稅收競爭,還包括勞動力成本、環境、土地等一攬子生產要素投入。這些方面,美國的環境、勞工等成本相比中國仍偏高,勞資關系及與勞動力相關的隱形費用通常讓企業叫苦不迭,在我國投資設廠依然具有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
第三,企業選擇在中國還是美國投資設廠,與企業銷售策略有關。如果在華美資是市場獲取型企業,即使面臨高稅率,企業也不會輕易離開;如果在華美資是出口加工型企業,產品銷售市場主要針對美國市場,減稅后,這部分企業可能會離開。
余南平指出,之前白宮還發布了特朗普政府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其中強調中美之間的經濟競爭,希望通過一些戰略減少中美貿易逆差,但這方面首先要搞清產生逆差的原因,逆差來源是由于中國承接了全球、特別是東亞的制造業配套樞紐的工作,這是全球價值鏈的一個體現,并不因為美方的訴求就能改造此價值鏈。“因此,經濟競爭是存在的,甚至短期內可能壓力會比較大,但并不能改變本質。想通過稅改或"美國優先"來獲得全球制造業優勢,是很難的。因為制造業優勢并非簡單通過稅改就可獲得,而需要通過長期產業鏈的積累。美國在三十年的全球化過程中,部分產業的全球資本流動已把產業鏈的主要生產部分移至全球。而制造業是以產業鏈為根據的,因此美國在政策上有一些推動,比如鼓勵公司回國發展,但一個公司要搭建一個全球產業鏈或搭建本土產業鏈,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產業價值鏈的競爭優勢是稅收角度難以避免的,有時需要人口紅利,有時需要銷售半徑,有時需要全球市場。”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表示,美國稅改法案通過后,全球各國都會有資本流入美國,會擴大美國的投資空間,提升美國的全球競爭,影響全球資本流動,全球的產業鏈和生產鏈都會發生變化。但這對中國來說,可能反而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機會,當資金大量流入美國時,中國可以對部分資金短缺的國家提供人民幣貸款或使用人民幣計價,趁此調整對外經濟關系,“中國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貸款,一部分發達國家對人民幣國家化有點抵觸,認為中國的競爭關系對其不利,但新興市場是需要的。人民幣國際化應該沿著我們自己的設想去進行,但也要注意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到時會否發生金融危機。”
此外,陳鳳英指出,中國也可借此時機進行稅改,“我們要抓住機會改革,把國內的稅和費真正理清,做到"脫虛向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