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空間將受擠壓
目前,永安行或許還有“保護傘”,因為其大部分收入來自暫時受共享單車沖擊較小的三線及以下市縣。根據永安行招股說明書,公司這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達85%-90%。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永安行就能在三四線城市高枕無憂。
研究機構Trustdata最新發布的《2017年Q3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分析報告》顯示,目前一線城市共享單車投放量、市場趨于飽和,二三線乃至四線城市正成為具潛力的增量市場。
而據《國際金融報》了解,多家共享單車企業都宣稱要大力發展三四線城市市場。其中ofo曾聲稱要覆蓋到四線城市,總覆蓋城市將達到200座,而摩拜單車目前已在165座國內城市開通,其中包括很多三線及以下市縣。
獨立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雖然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共享單車盜竊案頻發,共享單車運營壓力及線下成本投入更大,政府現階段還會選擇繼續投入公共自行車項目。但是,對于用戶客觀的出行需求來說,隨停隨取的共享單車始終更高效,從大趨勢來看,公共自行車還是會逐漸被共享單車取代。
共享單車:出師未捷
公共自行車業務遭遇挑戰,只是永安行眼前危機的一部分,其共享單車業務恐將“出師未捷身先死”。
永安行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永安行已投放約5萬輛共享單車,投放區域包括上海市青浦區等。目前共享單車和公共自行車均正常運營,相互補充。
此外,在今年2月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永安行董事長孫繼勝曾表示,永安行將在陸家嘴投放5000輛共享單車,也將陸續在上海其他地區投放共享單車。
而事實上,在記者走訪青浦區的過程中,沒有看見一輛永安行的共享單車,打開永安行APP定位后,也并未顯示該區域有車。
陸家嘴一帶的情況和青浦區如出一轍。
在多位上海、南京、北京的市民口中,永安行共享單車很少見,甚至有不少人在記者提問時,反問記者永安行的共享單車是什么顏色的。
對于永安行共享單車最新的投放數據,記者向永安行發去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對方并未回復。
官方數據顯示,摩拜和ofo投放的共享單車分別為700萬輛和1000萬輛,兩大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加起來已達到95%。相比之下,永安行僅僅5萬輛的投放量,可謂是泥牛入海。
同時,據一些地方媒體報道,永安行共享單車曾被城管部門沒收。高調進入三四線城市的共享單車,沒幾天就在大街上鮮少見到蹤影。
而永安行并不孤獨。
《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隨著共享單車之間競爭的白熱化,因為資金鏈斷裂等問題,小藍單車、小鳴單車等品牌接連陷入倒閉風波。
“在共享單車行業中,第三名就不見蹤影了,更別說永安行。”在李成東看來,永安行共享單車已經是一個被邊緣化的品牌。
資金“入不敷出”
在上市前,永安行曾為江蘇永安行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用戶付費共享單車業務,以下簡稱“永安行低碳”)進行A輪融資,投資者有螞蟻金服、IDG資本、深創投等多家投資機構。
“我們這輪融資,絕對是目前共享單車行業融資最多的,具體金額多少,由于涉及商業秘密,不便透露。”孫繼勝說,有雄厚資本的大力支持,其對進入共享單車領域充滿信心。
然而僅過半個月,永安行管理層認為社會上對共享單車投放和運營管理尚存異議,于是與上述投資機構再次協商,各方同意放緩投資進度,終止上述投資合作,并簽訂《終止協議》。
在永安行上市一個月后,永安行低碳向上海云鑫、深創投、上海齡稷等8名新投資者融資,融資金額為8.1億元,其中上海云鑫由螞蟻金服100%持股。
12月4日,永安行低碳再次進行增資,約定上海云鑫、上海齡稷等共同對永安行低碳增資人民幣23.04億元。增資完成后,上市公司永安行持有永安行低碳的股權比例將下降至11.93%,上海云鑫持有永安行低碳32.05%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為何永安行寧可股權被稀釋也要增資?
對此,永安行在公告中解釋稱,共享單車發展潛力較大,但現階段市場競爭激烈,持續資金投入需求巨大,盈利情況存疑,同時相關監管政策正持續完善,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此外,增資金額巨大,可能對永安行的現金流、財務狀況、盈利狀況等都會產生較大壓力和影響。
事實上,永安行低碳在2016年、2017年1-7月的凈利潤分別為-16.94萬元、-1335.68萬元,正深陷虧損泥淖。
在王會娥看來,共享單車屬于重資產模式,永安行想拓展共享單車業務,需要借助外力,尤其是資金及供應鏈方面的資源。若是想獲得相關資源的投入,難免需要付出股權被稀釋的代價。
2017年第三季度,永安行營收為2.77億元,同比增長45.24%;凈利潤1791.17萬元,同比大降17.67%。而永安行是于2016年底進軍共享單車領域,或許正是共享單車業務的虧損,拉低了整體的凈利潤水平。
目前,永安行低碳的融資金額約為31.15億元,如果按照500元/輛的單車造價來計算,可為永安行增加約623萬輛的投放,但總量仍遠低于ofo和摩拜。
而即使是行業巨頭ofo和摩拜,也都未實現盈利,前期資金入不敷出。為此,業內人士更是質疑,邊緣品牌永安行是不是更會“白燒錢”?
轉型升級不被看好
自上市以來,永安行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
10月24日,永安行低碳與哈羅單車合并。
11月1日,永安行與中移物聯網、中國移動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11月8日,永安行與北汽新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致力于推廣共享汽車。
永安行表示,其目的在于加快公司有樁共享單車、無樁共享單車、共享助力自行車和共享電動汽車相結合的“四位一體”城市綠色共享出行體系的建設。
為了落實該發展戰略,永安行擬將公司名稱由“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但事實上,共享汽車這一領域已有多位玩家,也面臨著和共享單車一樣的盈利難題,較為知名的EZZY已于10月底因資金鏈斷裂而解散。
種種資本動作并沒有令投資者對永安行看好,打開一字漲停后,永安行的股價持續下跌,距離高位已下跌近40%。
業內人士表示,永安行股價反復的原因,正是投資者對公司這些“燒錢”項目未來的盈利能力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