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成品油現貨交易上線試運行,數據顯示,當日共成交11.01萬噸95#汽油、92#汽油與0#柴油,交易總額達到6.57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成品油現貨交易的正式起航,不但給國內成品油定價調整機制帶來全新的價格參考,也為即將面世的原油期貨“造勢”。
為滿足不同交易者需求,成品油現貨交易模式主要借鑒了此前面世的液化天然氣(LNG)交易特色——即掛牌交易與競價交易并舉。這也有利于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完善,一旦成品油現貨交易量足夠龐大,報價足以反映成品油供需關系最新變化,無形間給成品油定價進一步市場化,提供了新依據。此外,國內原油期貨上市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而成品油與原油之間價格具有相對穩定的關系,若成品油現貨交投趨于活躍,則表明下游企業用油需求旺盛,一來能提升原油期貨的交投熱情,二來也給用油企業開展期現套利、以及不同成品油品種與原油期貨之間價差套利創造新操作空間。
在原油期貨面世只差臨門一腳之際,國內成品油現貨交易悄然上線試運行。
11月29日,國家級平臺——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下稱“交易中心”)正式上線了成品油現貨交易業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11月29日交易首日共成交11.01萬噸95#汽油、92#汽油與0#柴油,交易總額達到6.57億元,參與者包括中儲聯合(煙臺)石化有限公司、上海一秀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億盛安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江蘇川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
為推動成品油現貨交易逐步活躍,交易中心決定在今年11月29日至明年2月28日期間,不收取成品油交易服務費和交收服務費。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成品油現貨交易的正式起航,不但給國內成品油定價調整機制帶來全新的價格參考,也為即將面世的原油期貨“造勢”。
“原油期貨市場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成品油現貨與原油現貨市場的交投活躍。”一家國內大型石油化工企業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
記者了解到,當前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正醞釀推出混合芳烴交易品種(即裂解汽油)及原油現貨交易,進而推進“先現貨后中遠期”的業務發展規劃,爭取在未來數年內成為亞太地區石油及天然氣交易及定價中心。
“一旦國內成品油、原油現貨交易能與原油期貨形成互聯互通的聯動效應,國內原油交易市場將迎來更快更大的發展空間,從而提升中國在全球原油定價的話語權。”上述國內大型石油化工企業負責人強調說。
掛牌交易與競價交易并舉
記者多方了解到,成品油現貨交易模式主要借鑒了此前面世的液化天然氣(LNG)交易特色——即掛牌交易與競價交易并舉。
所謂掛牌交易,與場外柜臺交易類似,即在交易中心組織下,買賣雙方通過交易中心電子交易系統對外發布相關商品的掛牌買入價或掛牌賣出價,以及品種名稱、產地信息、商品質量標準、計量單位、交易數量、交收方式等信息,由賣方按照掛牌買入價(買方按照掛牌賣出價)摘牌、或雙方協商議價等方式成交,并通過交易系統簽訂電子交易合同,按電子交易合同約定的期限支付貨款和進行實物交收。
至于競價交易,則更接近場內集合競價交易,即在交易中心組織下,買賣雙方通過交易中心電子交易系統對外發布相關商品的買入最高限價或賣出最低限價,以及品種名稱、產地信息、商品質量標準、計量單位、交易數量、交收方式等信息,由賣方在買入最高限價以下報價(買方在賣出最低限價以上報價),在規定時間內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以賣方最低報價或買方最高報價成交,并通過交易系統簽訂電子交易合同,按電子交易合同約定的期限支付貨款和進行實物交收。
在上述國內大型石油化工企業負責人看來,之所以設定兩種不同交易方式,主要是滿足不同用油企業的交易需求。比如不少大型用油企業習慣借助場外一對一的協商成交模式,可以通過掛牌交易簽訂長期成品油現貨供貨合同;不少產能富裕的成品油生產企業則通過競價交易出售“多余”的成品油現貨,拓寬自身套期保值的運作方式。
“更重要的是,競價交易在盤活交易活躍度同時,更能形成價格發現作用,讓成品油報價更貼近市場真實的供需關系。”他指出。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升交易規模與定價影響力,交易中心規定掛牌交易與競價交易均采取保證金制度,即交易商按交易金額的10%繳納保證金,以此降低交易商資金成本。
不過,這也給成品油現貨交收造成新挑戰——較低的保證金比例容易引發部分企業過度參與投機炒作,導致交割違約幾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