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此次會議一系列部署折射出中國將圍繞強基建下細功夫。
面對內外復雜形勢,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已成為當前中國宏觀政策發力重點。基礎設施是促投資的關鍵抓手,亦被看作穩增長重要支撐。
國家信息中心學術辦主任唐斯斯表示,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被視為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構筑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對推動國家及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在此背景下,開年以來中國各地積極推進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帶動基礎設施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一季度8.5%的同比增速比1-2月提高0.4個百分點,且呈逐月上升態勢。
但重視基建的穩增長作用,并不意味著忽視長遠布局。
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此次中央財經委會議重申“適度超前”,要求布局有利于引領產業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設施,同時把握好超前建設的度。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峰分析稱,“適度超前”就是要兼顧短期穩定增長和長期結構調整要求,統籌發展與安全,避免盲目鋪攤子、上項目,防止出現大規模政府債務膨脹;與此同時,精準有效擴大投資,圍繞重大國家戰略作出前瞻性安排,圍繞短板領域作出針對性安排,圍繞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作出適應性安排。
翻開今年初中國各地發布的重大項目清單,新基建、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園區配套設施和重大民生基礎設施等仍是投資重點,新老基建重大工程項目數量占比普遍超過50%。其中,新型基礎設施項目主要集中在大數據中心、5G基站等項目,傳統基建主要以交通、重大民生項目為主。
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建設新一代超算、云計算、人工智能平臺、寬帶基礎網絡等設施......從此次中央財經委會議聚焦的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亦可以看出堅持補短板、強弱項和鍛長板、增后勁相結合的精細安排。
這意味著,中國并不打算通過大規模基建投資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而是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有序布局實施一批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項目。
劉立峰表示,通過相關設施和項目建設,最大限度發揮資金的杠桿效應,影響帶動地方政府和社會投資同步實施,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在保障上亦要做到精準有效。中央財經委會議提及,要適應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拓寬長期資金籌措渠道,加大財政投入,更好集中保障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要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規范發展、陽光運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政設施投資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一年逾50萬億元人民幣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中,政府投資數量十分有限,社會投資才是“主力軍”。
唐斯斯建議,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積極吸引并撬動民間投資參與,調動社會投資積極性,不斷拓展投資空間,努力保持投資持續平穩增長,如探索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健康發展,督促回收資金加快用于新項目建設。
對此,國家發改委近日已明確,將堅持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充分調動社會投資積極性。積極做好社會資本投融資合作對接工作,充分發揮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長效機制作用,加強項目融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