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早已不是新鮮事,但“網約公交車”你坐過嗎?
如今,在全國一些城市,國有公交企業主導的網約公交車悄然興起。當國企拿出互聯網思維,當傳統產業擁抱“互聯網+”,當實體經濟結合虛擬經濟優勢,公交企業的供給模式創新,進一步滿足了乘客多層次和差異化的出行需求。
乘客:網約公交 省時省力又省錢
每個工作日的早上,住在深圳光明新區“華星光電”公交站附近的蔣莉(化名)在洗漱時都會時不時拿起手機在APP里看自己預約的P400-1公交車還有多久到家門口這站。如果錯過了這班“e巴士”,她的上班路就要變得折騰許多。
“市區的房價太高,只好把房子買在光明(新區),但公司在羅湖(區)。以前沒有e巴士坐的時候,要先坐快線公交,然后換乘地鐵,地鐵里還要再換乘一次,大概2小時才能到公司,車費要15元。”她說,“坐這個巴士,大概一個半小時就能直接到公司,中間不用換乘,上車就能補覺,而且還省車費,刷卡只要7.5元。”
蔣莉說的這個“e巴士”,并不是由互聯網公司推出的,而是國企深圳市東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下稱“東部公交”)的網約公交車。乘客既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發起線路,也可以查詢已有線路提前購票預約出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出行供需信息不對稱難題,提高了公交服務水平。
原本P400線路雖然途經“華星光電”,但卻不在這個站點停靠。2017年蔣莉搬到光明新區居住后,在小區業主群里發現好幾個人都想坐這趟車上下班,他們一起在“深圳e巴士”APP上點擊“我來規劃路線”發起了乘車需求,希望P400可以增加“華星光電”這一站。
“我搬到光明新區后沒多久,我們申請的乘車需求就被采納了,我就開始坐這趟車上下班,省時省力,從容了很多。”蔣莉說。“家里雖然有車,但自己開車的話,路程太長很累,而且羅湖停車很難,停車費又貴。這種走高速的直達公交,性價比比自己開車高多了,也環保。”
深圳特殊的城市空間結構帶來了大規模的潮汐性出行需求,而深圳市長期二元化體制造成了交通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原特區外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薄弱,傳統公交有效供給能力無法滿足乘客多樣化、多層次的出行需求,供需失衡矛盾明顯。
在這種背景下,東部公交推出的解決一站式長距離出行的e巴士網約公交,很快就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自2016年1月首批8條e巴士品質公交線路試運行以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就從起初的主要針對白領通勤市場,不斷拓展服務范圍,陸續開通了假日旅游專線、購物專線、臨時預約、校園巴士等線路。
東部公交副總經理賈濤告訴記者,目前e巴士各線路的平均里程約49公里。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e巴士僅通勤線路已開行807條,投入運營純電動公交車輛771輛,累計行駛里程已達5288萬公里,累計乘車人數已達1562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