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之手”正進一步加大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剛性約束。根據最新部署,2018年償二代二期工程建設將啟動,同步加大的還有查處力度。一旦被查出在償付能力數據真實性上“做手腳”,造假的保險公司將為此付出大代價。
行業風險總體可控 A類險企占比提升
作為風險防范的“牛鼻子”,償付能力充足率是近年來保險監管的核心。作為負債型行業,保險業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形同于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代表了保險機構對負債的最后償還能力。
2017年是償二代正式實施的第二年。根據銀保監會昨日披露的數據,償二代實施以來,償付能力指標運行平穩。從保險行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來看,2016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一季度,該指標由277%下降至255%,平均每季度下降5.5個百分點;原保監會“1+4”系列文件出臺后,2017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該指標由255%下降至251%,平均每季度下降1.4個百分點,降幅明顯收窄。
此外,2017年的償二代風險綜合評級結果顯示,A類保險公司的占比逐漸提升,從第一季度的55%上升至第四季度的63%;B類保險公司的占比逐漸下降,從第一季度的42%下降至第四季度的35%;C類和D類公司由第一季度的5家下降至第四季度的3家。其中,A類為風險最低,D類為風險最高。
個體風險突出 七公司償付指標“受關注”
雖然行業風險總體可控,但少數問題險企的風險仍然突出。主要表現為:公司治理先天不足,激進擴張,違法違規經營,野蠻生長,成為風險積聚的多發區。
除此之外,部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下行壓力較大。據了解,2017年有7家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一直處于100%至150%的關注區域。部分保險公司的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風險高位運行,風險綜合評級持續下降。
根據償付能力數據真實性檢查發現,部分保險公司還存在償付能力數據不實問題。部分險企存在資產不實、準備金不實、資本不實、風險綜合評級基礎數據不實和信息披露數據不實等問題。部分保險公司的公司治理失效問題凸顯。有的險企陷入公司治理僵局,償付能力長期不達標;有的險企股權關系不透明、股東行為不合規;有的險企董事會、管理層矛盾激化,引起媒體關注。
銀保監會昨日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5月至7月,原保監會共選擇風險管控能力較弱和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的41家公司作為重點督導對象,并專題研究行業重點風險和重點問題公司情況,安排監管力量對重點公司進行重點盯防。
2017年,按照審慎監管原則,在每季度召開的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共下調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60家次,提出完善公司治理、責令增加資本、限期整改虛增償付能力問題等監管措施和任務27項。
二期工程啟動 加大數據造假查處力度
2018年,保險償付能力監管將持續升級。
按照“同時啟動、急用先行、三年完工”的總體思路,銀保監會將同時啟動償二代二期工程全部36個建設項目。對于重要和緊急的項目優先推進,成熟一個,發布一個,實施一個。具體來看,今年計劃完工完善監管規則類項目6個、健全執行機制類項目2個、專題研究類項目3個。
同時,不斷加強償付能力風險分析監測。據了解,銀保監會將研究建立多維、立體的償付能力風險分析監測體系,升級改造償二代監管信息系統,完善數據采集、校驗和分析模塊,不斷提高行業償付能力、風險情況分析的質量和效率,持續增強識別、監測、防范和化解風險的能力。
健全執行機制也至關重要。根據時間表,今年將完成償付能力數據真實性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加大查處力度,對造假險企采取嚴厲措施;整合監管資源,建立常態化的償付能力數據真實性檢查制度;并持續推進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要求與評估和風險綜合評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