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
調控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據統計,9月30日以來的2個月,24個城市總共出臺了50多個樓市調控新政。算上11月29日的調控,上海已是梅開三度了,“滬幾條”不重要了,反正你只要記住,上海樓市調控的脈絡就是限購限貸不斷“加碼”。事實上,深圳、南京、杭州等走的也是一樣的路子。
限購限貸還是原來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盡管強調要“一城一策”,但在“資產荒、水汪汪”的年代,要管住泡沫還真離不開它們!限購限貸有三方面作用,一是抬高需求的準入門檻,強行打掉一部分需求;二是買房要投入更多自有資金,空手套白狼的一邊兒去;三是資金成本不再廉價。
事實上,這三個方面掐住了樓市的七寸——資金和杠桿。2015年以來,基本面悲觀,樓市卻逆勢走高,熱點城市房價漲了50%左右,深圳房價翻了一倍。史無前例的暴漲,完全要拜資金和杠桿所賜。CPI組成權重不合理,通脹被低估,銀行房貸免利潤奉上,杠桿成了收益率的放大鏡。
國人對金錢和財富的追求,勝過科技探索和研究。獲得財富不外乎三條路徑,出賣勞動力、務農和工商活動、金融投資。近年來,通過金融投資致富,不管在理念還是實踐上,國人都將其演繹到極致,普及成全民運動。任何一個領域的投資,做著做著,就成了杠桿支持下的投機炒作了。
充足且低成本的杠桿,實乃房價的助推器,國人怎么能錯過?結果就是,樓市出現類似于股市的高換手率。2015年,深圳二手房流轉率高達8%,京滬也達到4%-5%。不動產交易周期很長,卻能創造出如此高的流轉率,意味著市場情緒極其高昂,大家趨之若鶩、資金快進快出。
低成本杠桿疊加高流動性溢價,房價漲幅及收益率將“秒殺”任何資產,資金和投資者參與率快速增長。今年以來,每月1萬億左右的信貸投放,進入樓市的約占一半,新增房貸/新增商品房銷售額(50%)達到美國次貸危機前的水平,影子銀行也大力接濟樓市,這就是房價暴漲的基本邏輯。
凍結進入樓市的流動性,降低資產流轉率,房價上漲的原動力也就減弱了。限購直接將樓市池子中的流動性抽出一部分,限貸緊縮杠桿率,既有抽出流動性的作用,又有降低流動性溢價的作用。特別是,像“認房又認貸”這樣的措施,直接將杠桿推動和房價上漲的循環鏈條剪斷。
即便全社會資金面沒有變化,但樓市流動性、杠桿率、流轉率全部受到抑制,資金面結構性地收緊了,資金價格也將開始上漲。11月,全國首套房平均利率為4.45%,為今年以來首次回漲,這是近期樓市調控的結果。由此,不斷收緊限購和限貸,房價上漲的動力也就不斷衰減。
今年以來,樓市過度繁榮帶來三個負外部效應,金融加速器效應下的貨幣過度投放,實體經濟“被虹吸”后的結構扭曲,資產泡沫化后的系統性風險預期。近期人民幣貶值,已成為樓市過度繁榮后的一個風險“出口”。防風險已取代穩增長,成為經濟新主題,當前的調控并非是終點。
高地價助推高房價的問題正在緩減。最近,前期拿地激進的一些開發商,明顯感受到了風險和壓力,融信、泰和、融創等之前借助杠桿拿地的地產新銳,悄然退出了土地市場。被稱為地產界“老司機”的孫宏斌,近日告誡,不要低估這次樓市調控的嚴峻性,再怎么重視都不為過。
對于下一步樓市調控,管理層提出“丟掉幻想、端正態度”,并將“房價是否逐月環比下跌”作為未來問責地方政府的簡明標準。不用擔心,只要限購限貸政策到位、執行堅決,不出現“跑冒滴漏”,將資金和需求冷凍,外面的人進不去、里面的人出不來,房價繼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存在。目前,熱點樓市成交和供應均出現50%左右的下跌,甚至降至2010年以來的新低,這是樓市被速凍的結果。用不了多久,房價就全面下跌了。
(作者供職于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
環宇雜談
凍結進入樓市的流動性,降低資產流轉率,房價上漲的原動力也就減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