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藍山縣積極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為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擎起保護傘。
保險品種增加,保險規模不斷加大。2012年,藍山縣承保的險種有水稻、油菜、玉米、能繁母豬、育肥豬、公益林保險等6個險種。2016年計劃承保的險種有水稻、油菜、玉米、能繁母豬、育肥豬、公益林、商品林保險等7個中央保費補貼險種,以及煙葉、柑橘、葡萄、茶葉、能繁母牛保險等5個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2012年保費規模是808.45萬元,2016年保費規模達1661.1萬元。據統計,2011年至2015年全縣保戶自繳保費總額1162.69萬元,財政保費補貼總額4142.41萬元。
農業保險管理制度逐步完善。2013年3月《農業保險條例》實施,對農業保險的規范管理上升到法律層面。縣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年根據省財政廳有關文件精神,制訂全縣農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并組織相關部門對上年度保費補貼資金使用進行績效評價。農業保險承保機構由原有的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2家,到目前新增太平洋、人壽財險和平安保險后共5家,對承保機構承辦農業保險引入競爭機制,即農業保險承保計劃根據承保機構的經營水平、服務質量,實行優勝劣汰。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不斷推進。一是增強了政府救災的主動性、多方社會救災力量協作的積極性、農業災害救助行為的規范性,緩解了傳統救災模式的被動局面,改善了原來政府救災手段單一、力不從心的狀況。二是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專業化和大規模生產的發展趨勢。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生產規模大,災害損失風險也相應集中。政策性農業保險降低或化解了大規模農業生產災害損失的風險。三是提高了農業生產者和農業產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加強監督檢查。縣農險辦會同財政、農委等部門對各鄉鎮理賠資金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監督檢查,建立政策性保險理賠資金公開、公示制度,堅決杜絕截留、侵占、挪用農業保險理賠資金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