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財政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實現了“預算績效管理覆蓋全部財政性資金,預算績效管理貫穿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在省、市、縣各級政府全部實施”,連續三年榮獲全國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一等獎”。
一、全面推進省級預算績效管理
一是穩步推進預算績效目標管理。所有省直部門由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全部項目支出都申報預算績效目標,并將績效目標申報納入預算信息系統,實現了績效目標管理與部門預算編制一同申報、一同審核、一同批復。2016年省本級預算績效目標管理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展部門整體支出績效目標管理,所有一級預算部門都申報整體支出績效目標。
二是逐步完善績效運行跟蹤監控。2014年選擇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等10個省級重點專項資金開展績效運行跟蹤監控管理試點,對專項資金管理制度、資金撥付進度以及使用情況進行全面監控。2015年將績效運行監控與政府績效評估相結合,每個季度采集專項資金項目安排情況和支出進度,考核預算支出執行情況。
三是大力推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績效自評方面,2016年布置54家省直部門對98個專項資金進行績效自評,涉及資金229.2億元;103家省直一級預算單位對部門整體支出開展績效評價。重點評價方面,2013-2015年,每年選擇10個左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重點項目進行重點評價,涉及民生支出、產業發展、科技、教育、三農和生態保護等方面。2014-2015年,連續2年對第一輪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專項資金進行績效評價,涉及資金19.28億元。推廣第三方評價方面。規定各省直部門原則上不得自行委托第三方中介機構開展自評,第三方績效評價由省財政廳統一委托、統一考核、統一付費。2016年省財政廳已委托33家中介機構對27家省直部門的50個專項資金開展第三方績效評價,涉及資金185億元。
四是廣泛應用績效評價結果。每年將重點績效評價報告上報省政府,并將省政府領導的批示精神和績效評價中發現的問題反饋相關主管部門,要求進行整改。同時,在省財政廳門戶網站公開省財政廳組織的重點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報告,在省直部門門戶網站公開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情況和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情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在編制2014、2015年部門預算時,先后取消、調減、整合了煤炭企業技術改造、調煤保電等管理滯后績效不高的省級專項資金。
二、全面開展市縣預算績效管理工作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截至2015年底,全省14個市州、105個縣市區財政部門設立了預算績效管理機構,其中12個市州單設了預算績效管理機構。8個市州、82個縣市區成立了本級政府領導掛帥的預算績效管理領導小組,為預算績效管理工作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是加強制度建設。9個市州、47個縣市區以本級政府名義出臺了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14個市州、77個縣市區出臺了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具體辦法和操作細則。
三是擴大管理范圍。14個市州、69個縣市區開展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并強化結果應用。如益陽市財政局2015年根據績效評價結果削減了2個項目資金600萬元,增加5個項目資金765萬元,同時,將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納入對區縣、市直單位的績效評估范圍。嘉禾縣財政局向縣人大、縣政府專題匯報績效評價情況,根據績效評價結果核減民政局五保供養金209.9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