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陳思進撰文指出,油價下滑某種程度上或比央行政策更有效。油價大跌相當于一次央行的貨幣刺激政策,對消費者來說相當于減稅,可支配收入增加,他們可以借此機會增加儲蓄、償還債務和增加消費。投資者感覺更加良好,顯然有助于刺激需求,有助于刺激經濟增長。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回顧2015年的投資環境,用驚濤駭浪來形容都不為過,2015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市場起伏,則莫過于國際原油的大跌。由于投資者對需求疲軟和供應過剩情況的擔憂持續發酵,今年以來油價跌跌不休。截至12月21日,ICE布倫特油價跌至11年多來的低點,年內累計跌幅接近36%,紐約油價也跌至近7年來的新低,年內累計跌幅達到33%。市場分析師認為,油價仍在持續測試底線的過程中。
原油暴跌也導致了大宗商品的股價大動蕩。繼紐約股市下跌之后,英國股票市值蒸發了730億英鎊,倫敦富時100指數收盤5952.78點,下跌了135.27點,隨即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原油過剩將持續一年。
伴隨著油價下降,過去一年來,許多經濟學家和美國政府官員都認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帶動了就業,并在科技創新驅動的作用下,再一次釋放出潛能,美元也走向了升值通道,美國經濟恢復良好,久違的美聯儲加息也隨之到來。
其實,油價下滑某種程度上或比央行政策更有效。油價大跌相當于一次央行的貨幣刺激政策,對消費者來說相當于減稅,可支配收入增加,他們可以借此機會增加儲蓄、償還債務和增加消費。投資者感覺更加良好,顯然有助于刺激需求,有助于刺激經濟增長。
當然,具體對不同的國家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對有些國家而言,油價下跌將加劇通縮,弊大于利。但是,對大多數國家而言,消費者將傾向于增加支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身沒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例如東歐國家和若干亞洲國家,包括印度、韓國和日本。哪怕是對那些消費量高于產量的,如美、英、中等大國而言,油價下跌對他們利大于弊;但對于石油出口國而言,GDP則遭受重挫,這些國家包括俄羅斯、加拿大、挪威、阿爾及利亞,以及中東等波斯灣國家;而對于那些國內石油產量剛好維持自足的國家,包括巴西、丹麥、埃及和秘魯等,油價下跌對他們的整體經濟基本沒有影響。
相比油價下跌對經濟的直接刺激作用,貨幣政策的作用反而顯得“乏力”,以美國為例,雖然美聯儲早就啟動大手筆的量化寬松政策,并降低短期利率接近零。在低利率環境下,本該鼓勵銀行放貸,給更多的企業和個人。但現實卻與此相反,大銀行“惜貸”情緒反而更濃,收緊貸款規則也隨之進行。
而人為保持低利率的貨幣政策,使便宜的借貸被普遍認為是推動股市飆升的助燃器。當標準普爾500指數飆升200%的同時,美國人接受食品券的人數翻了一番,達到4623萬,基本是美國人口的1/6。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也使經濟恢復拖延了5年時間,調降了推動標準普爾(S&P)的增長預期。因為標準普爾預計:在下一個十年中,每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5%,低于5年前2.8%的預測水平。
預防遠勝治療,只有啟用真正的解決之道,如徹底摒棄新凱恩斯主義,讓價格回歸市場,讓利率回歸市場,回歸經濟金融的本源來糾正錯誤,才能避免重蹈金融危機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