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安德烈(俄羅斯籍上海女婿)采訪記者:朱自奮
俄羅斯青年安德烈是上海女婿,在上海青浦安家,生活得很是安定幸福。這次疫情突然襲來,安德烈全心全力投入到小區的志愿者服務中。他說,我們的社區非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鄰里之間更加親近了,就像是家人一般。祝福上海。
我叫安德烈,是一位在上海工作、定居五年的俄羅斯人。三年前我和我的中國太太從市中心搬到青浦郊區,比起繁華的市區,這里的新鮮空氣和綠色自然更吸引我們。
最近,我在青浦的有機農場張羅開一家面包工作室。對于生活在上海的外國人來說,中國出售的面包大多是偏松軟的類型,而我們從小吃的面包都是比較有嚼勁,無糖無油,充滿麥香原味的歐包。因為吃不到喜歡的面包,從去年開始,我自己鉆研做天然長時間發酵的歐包,得到周圍許多中外朋友的好評。
一個月前,我的歐包工作室剛準備啟動,沒想到就碰上了疫情。
第一周,我們送往市區的訂單被退回了很多,閔行區、徐匯區和浦東新區的快遞都沒辦法正常運送了。第二周,我們規定僅配送青浦朱家角地區,出乎意料收到了許多訂單,可能是由于大家都預感到疫情的嚴重性,開始囤貨了。由于快遞無法保證運送時效,那個周末,我連著兩天從清晨6點忙碌到傍晚6點,再開車跟太太一起將面包送到了朱家角16個自然村和小區,村里的門牌號難找,我們一家家送,到半夜11點才到家,非常疲憊,但大家收到面包都很喜歡,我們也感到很欣慰。
第三周,我們收到浦西即將封控的消息,這時有幾位小區鄰居提出想吃我們的面包,本想著4月5日解封就可以給鄰居送了,我和太太決定從工作室把和面機、面粉搬回家,回想起來,這是我們封控前做的最正確的決定。沒料到的是,一直等到7日仍舊沒有解封的消息,小區群里開始每天有人組織團購,大家為食物而焦慮。我和太太商量,我可以多做一些面包,萬一有哪家鄰居家里食物緊缺,可以用得上。太太在征得物業同意后,在群里發出可以免費送或者用物資交換面包的信息,許多鄰居歡呼響應。于是,我們家里的歐包工作室又開始忙碌了。
4月9日,我在家從早到晚烤了64個面包,其中一大半是免費送的,物業的工作人員最近非常辛苦,我們為他們準備了面包。有位鄰居上個月做手術住院,這兩天剛出院,家里食物短缺,我們送了4個面包過去。訂購面包的鄰居我們也都買一送一。在得知物業保安最近超負荷工作后,我和太太便申請做志愿者,做好防護,用小拖車將熱乎乎的面包送達每家。小區里還有鄰居需要面粉,我們將大袋面粉分裝出五小袋,給大家送去。有人說,你們烤面包正需要面粉,現在物資緊缺面粉不好買。也管不了這么多了,大家有需要,我們正好有,怎么可以拒絕呢。
五袋面粉后來換來了各種美食,小核桃、青團、紅糖……有位鄰居自己做了青團,在袋子里留了張紙條,上面寫著“中俄友誼常青”幾個書法字。這是我第一次吃青團,心里很甜。
大家收到面包后都非常歡喜,都說沒有想到面包原來可以這么好吃。還有的說感到太幸福了,能有我們這樣的鄰居。有位鄰居說,她本來非常著急,自己一直在單位隔離,她的德國先生一人在家,平時主食就是面包,先生特別驚喜能吃到這么正宗的面包,這周早飯不用愁了。
我太太說,現在我的面包就是“全村人的希望”。鄰居們都催著我繼續做,這個周末我們準備給小區的志愿者們免費送上面包,因為他們在群里組織團購,幫忙分發,不計辛勞。我們小區還住了一對俄羅斯夫婦,平時搶菜困難,有位志愿者給他們免費送了雞蛋,他說注意到有老人和外籍人士搶菜困難,特地幫他們團購的,這位志愿者也在群里發了“中俄友誼常青”這句話,這樣愛的傳遞在我們小區每天上演,特別溫暖。
疫情期間,我們的社區非常團結友愛,大家克服困難,盡力配合,互相幫助,鄰里之間的距離前所未有的親近,就像是家人一般。如今上海的抗疫任務艱巨,封控還在延續,家里的面粉和材料已經所剩不多,工作室也不知何時可以復工,我們小小的困難先放在一邊,能夠竭盡所能幫助身邊有需要的朋友,也算是在這段特殊時期體現了自身的價值。
作為一名上海女婿,我為這座城市深深祝福,也為這座城市里可愛的人民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