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工作隊員們熱心宣傳、指導和幫助,我家的牛羊養殖發展得很好,收入一天比一天多了……”日前,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葛家村村民藍繼標在該鄉依靠科技養殖致富經驗交流會上說。
藍繼標是一名脫貧戶,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家順利獲得5萬元的小額信貸,順利發展起牛羊養殖產業。今年初,他賣了4頭牛、37只羊,共收入15.8萬元。藍繼標直言,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去年初,我有幸受縣紀委監委選派到隆福鄉葛家村駐村,成為一名駐村工作隊員。這個村地處都安縣的一個邊遠、高寒山區,全村有415戶1897人,均是清一色的瑤族同胞。2020年8月,葛家村整村脫貧,但經濟發展依然相對滯后。
來到村里,我深切感受到了人們常說的“九分石頭一分土”,這里的土地山多石少,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57畝。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何讓瑤族同胞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讓我和一起駐村的同事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此后,我與駐村工作隊員王仕任、龍帥一起,穿上運動鞋,深入石山峒場,走家串戶遍訪所有的瑤族同胞。
“我們也想搞點養殖,但是沒有資金,一年的收入都買不起一頭牛崽,僅靠母牛自己繁殖,時間太長了。”不少脫貧戶反映,他們守著漫山遍野綠油油的牧草資源,但苦于沒有產業資金,無法擴大牛羊養殖規模,守著“寶山”過“窮日子”。
如何引導瑤胞走上擴大養殖之路?既然駐村了,就要為群眾干實事、好事,我絞盡腦汁,寢食難安。去年3月的一天晚上,我翻閱各種扶持政策,了解到瑤胞脫貧后,還可申請小額信貸,這讓我眼前一亮,喜上眉梢。
第二天早上,我啟動摩托車,直向80公里外的都安縣城相關部門奔去。趕到上梅坳口,由于下雨路滑,急彎時車頭撞上路邊石頭,有驚無險,車子損壞一點,人沒事。趕到縣城,顧不上受損的摩托車,我直奔縣鄉村振興局、縣農村商業銀行……在全面詳細了解政策實施對象和相關申請要求后,我立即打電話向駐村第一書記報告,隨后騎上摩托車返回村里。
在葛家村,養殖牛羊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支柱產業,讓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好日子越來越“火”。圖為群眾在放養山羊。(韋炳旺/攝)
“只要有創業能力的,又是缺乏資金的脫貧戶,都可以申請5萬元為期3年的免息小額信貸,用于發展產業。”兩天的時間里,我和其他駐村隊員及村干們的足跡再次遍布全村各家各戶,詳細傳達這一政策。
同時,我們還給農戶進行現場分析,根據農戶家中的情況,與他們共同分析產業發展的潛力。我們重點對有發展需求、有貸款意愿的脫貧戶進行大力宣傳,鼓勵他們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項目,以確保脫貧群眾穩定增收,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拉甲隊藍繼標第一個報名。在我們的幫助下,他獲得了小額信貸,于是擴大養殖規模,他家牛存欄10頭、羊70只,價值30多萬元。今年初,藍繼標第一批牛羊出欄,收入達15.8萬元。嘗到“甜頭”的藍繼標變成“二傳手”,總是和我們駐村隊員一起向村屯群眾大力推薦“小額信貸”。
“家生老哥,我家的母羊又產下10多只小羊仔,相信今年效益會更好。小額信貸給我們帶來了持續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希望,感謝駐村工作隊員多次到我家看望我,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日前我到藍繼標家里回訪,他眼里閃著淚光對我激動地說。
截至2022年2月,在葛家村,像藍繼標一樣受益于小額信貸的脫貧戶有23戶,資金達108萬元,扶持發展養豬110頭,羊310只,牛27頭……目前,該村實現家家戶戶養豬、養雞養鴨,瑤胞收入不斷攀升。據統計,去年以來,該村村民新增小轎車13輛、新裝修樓房8戶。(都安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