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項目落地需要達到哪些要求才能通過環保部門的審批?在運營期間又有哪些環境違法“紅線”不能觸碰?每一份文件的反復修改、每一次來回的跑腿兒,對于企業來說,都是“令人頭疼”的事。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生態環境監管服務,日前,房山區生態環境局提出了“五個有利于”服務工作法,主動積極服務“六穩”“六保”,推動“一區一城”新房山高質量發展。
4月6日,記者隨房山區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科的兩名工作人員來到位于竇店鎮中關村房山園的一個工廠,工廠內機器轟鳴,有序生產。據該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于2017年從中關村“搬”到房山,每年都會有新的項目落地,“但我們這么大的廠房、這么多產線,想要實現項目落地,有不少手續需要辦,多虧了房山區生態環境局的 ‘一對一’專人服務,讓我們實現了快速投產”,這位負責人提到的“專人”正是來自行政審批科的工作人員,她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和這家企業“打交道”了,從企業項目申請落地之初,局里就成立了環評審批服務工作專班,由局領導帶隊,深入企業“面對面”精準服務,為企業提供政策解讀,為手續辦理“解套”,同時會同中關村房山園管委會召開企業對接會,告知環評審批政策要求,指導優化項目選址選線,“一對一”指導企業辦理環評手續。
“企業原有已審批項目已經投入生產運營,這次來就是為了對擬新建項目進行現場踏勘”,行政審批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項目能否順利落地,是否取得環評審批是關鍵。作為行政審批科的工作人員,他們為企業提供了“保姆式”服務,除了主動對接外,在審核環評文件過程中,還會會同行業專家、環評文件編制單位對企業“點對點”指導,提高審批效率。“我們不僅送政策上門,疫情期間,我們還在線上召開了項目對接會”,行政審批科工作人員說,如果有些項目需要市里審批,區生態環境局也會積極協調相關部門,開“市”通道,跑“部”辦事,減少企業“來回跑”,為企業搭建與政府部門的紐帶橋梁,簡化審批流程,當好“跑腿人”。但區生態環境局對企業的服務不會在審批通過后終止,之后,工作人員還會為企業辦理排污許可以及其他環保相關手續提供政策解讀和指導。為搭建企業對環評業務辦理的新媒體橋梁,區生態環境局推出了環評咨詢服務型微信公眾號――“微環評”,真正體現了讓‘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暢通咨詢渠道,提升服務水平。
據介紹,服務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是環境局“五個有利于”工作服務法的其中一項,為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管理與服務相統一,區生態環境局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提出“五個有利于”,即一切有利于解決群眾環境訴求的事項要馬上辦;一切有利于服務重大項目環評審批、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任務要主動辦;一切有利于促使輕微環境違法行為及時整改、又不因執法處罰而影響企業健康發展的案件要審慎辦;一切有利于懲治破壞生態環境的突出違法行為案件要嚴厲辦;一切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環境質量的工作要持續辦。
“服務有精度、監管有溫度”,房山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肖旋介紹說,區生態環境局除了提出“五個有利于”工作要求,還制定了《重大項目審批服務工作機制》,通過采取靠前指導、專人對接、加速審批、暢通渠道、便捷服務、強化監管、無事不擾等多項措施,針對擬引進項目和已取得審批手續的項目多個方面,聯合園區管委會,加強審批服務、嚴格環境準入、優化提高執法效能。今年以來,共服務企業20余家,協調解決環評、排污許可等手續相關問題,同時做好生態環境相關新政策、新要求的解讀等。(劉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