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火的《人世間》中有一幕讓我一時間不禁“破防”:在全家過年一起包餃子的時候,父親周志剛說了一句“你還嫌棄人家,你哪有那資格呀”,兒子周秉義瞪了父親一眼,父親趕緊將未說的話咽了回去。后來,周志剛幫著周秉義收拾亂七八糟的房間,周秉義勸父親不要收拾,也千萬不要把他當外人——這一幕讓我終于理解了自己的父親。
年前,父親去縣城買了許多裝修材料,說是要把老家堆放雜物的房子收拾出來貼上保溫板,把原先的土炕拆除了放上床板,還買了松軟的床墊把閑置多年的大火爐搬了出來。聽說這個事情后,我趕緊打電話給父親,不由分說地在電話中說道:“爸,你為什么要買那么多東西裝修閑置的房子,我不是都已經給你們買房子了嗎,有這些錢裝修樓房不好嗎?”父親在電話那頭嘿嘿地笑著說:“買這點東西也花不了多少錢,再說樓上裝修好也能搬過去用。”
電話斷了,我還沉浸在自己的怒氣中無法自拔,不能理解父親的做法,想必他又在“負隅頑抗”不愿搬家。否則一向節儉的父親怎么會奔赴縣城買這么多東西?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他們搬去新買的樓房,這是又要前功盡棄了嗎?
過年的時候回到家,父親自豪地說:“你看這個屋子很暖和,我們提前三天就生好了爐子。你們睡不慣硬炕,現在有床了,你們可以睡得舒服一點。”母親還在旁邊幫腔:“不讓他買偏要買,大冷天的自己一個人買回來,還得請人幫忙才裝好。說這樣你們可以多住幾天。”看著一旁從縫隙中透出火光的大暖爐,它的暖仿佛一直蔓延到我的內心深處。即使這是在老屋里度過的最后一個年,父親也怕我們不舒服,這種“怕”讓我一陣慌亂,慚愧不已。
去年暑假,我帶著孩子回老家,本想著好好陪陪父母,也讓孩子多多貼近大自然,預計在家住上半個月。暑假本想早上睡個懶覺,可是父母的作息都是早上5點起床、晚上9點睡覺。每晚他們鼾聲四起時,我正沉浸式玩著手機;當我正在睡夢中遨游時,他們已經“聞雞起舞”,甩門聲、叫喊聲、鍋碗聲聲聲入耳。兩天后,忍無可忍的我怒氣沖天地大聲宣布:“我要回自己的家了,炕太硬、家太吵,再這樣下去我要瘋了!”
父親囁嚅地說:“我們明天起來輕一點干活,你去里面屋的炕上睡,把家里的被子多鋪上幾床。爸明天再給你買一副耳塞,好不容易回來就多住幾天吧。”看著父母怯怯地站在一起,眼神中帶著犯了錯誤卻得不到原諒的那種懼怕,我心里有些難過。后來,又勉強住了一周,不過從那以后再也沒有聽見甩門聲、叫喊聲和鍋碗聲了。
現在,終于明白了父親那時的“怕”。他怕女兒嫌棄她從小到大睡著而如今已經睡不慣的土炕,他怕女兒假期也睡不了懶覺,他怕女兒帶著怒氣離開這個破舊的家再也不愿多待幾天……太多的“怕”促使他冒著嚴寒、欠著人情也要為女兒裝修一個舒適的小窩,好讓她在身邊多待幾天。這種“怕”讓他意識到,這么多年過去,女兒已經不是常坐在父親肩頭的女兒,父親也不再是那“登天的梯”了,甚至父女之間還隔著城鄉之間的千山萬水。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怕”,我怕父親從此把我當作了外人。
(作者單位系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4月13日第16版
作者:樊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