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北京市海淀區永泰小學推進“大融合”教育,通過環境、管理、課程、評價等多方面的融合舉措,讓校園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美好世界”。
———————————————————————
“做最好的自己”是北京市海淀區永泰小學的學生從步入校園第一天起就銘刻于心的6個字。為了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幸福成長,學校推進“大融合”教育,將兒童立場、學生需求作為課程構建優化的依據,著眼于每一個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培育。
“五育融合”是對我國新時期“如何培養人”的整體回答,是對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追尋。學校打破學科壁壘構建“融夢課程”,通過“融合”方式成就每一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基于發展需求,形成“大融合”管理架構
學校成立以校長為主任委員的融合教育工作委員會,形成“主任委員—執行秘書委員—執行委員”三級組織構架,保障融合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校長是有效推進融合教育的重要因素,校長的職責包括:安排合適的人選擔任融合教育執行委員;促進融合教育執行委員及教師盡快完成相關培訓;恰當分配融合教育執行委員的工作,以便執行委員有足夠的時間開展工作;等等。
執行秘書委員由學校的德育副校長擔任,協助校長策劃融合教育發展模式,領導教師及班主任推動融合教育,建設校本共融文化,主要職責包括:通過共同備課、協作教學等方式,引導教師采用有效策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系統安排教師參與融合教育培訓,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加強與專業人員、學生家長的聯系,有效協調各方資源,支持學校融合教育工作;等等。
學校通過轉崗或增設崗位,設置專、兼職資源教師作為融合教育的核心成員,在教學中采用適合的策略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并與其他教師一起以不同的協作模式支持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
推進“五育融合”離不開多維支持的保障體系構建,學校以培養目標為半徑,構建“融合管理、融合教研、融合隊伍、融合環境”的融合教育保障體系,建設一批水平高、能力強、有專業情感的融合教育教師團隊,包括德育管理團隊、資源教師團隊、班主任團隊、學科教師團隊等。教師團隊各司其職,通過培訓輔導、課程開發、實踐研究、教育宣傳、學生管理、課程實施等工作,幫助學生在融合教育的育人生態中相互理解、共同成長。
打造融夢課程,喚醒學生成長潛能
低吟淺唱的民樂、活力四射的籃球、五彩斑斕的繪畫……在豐富的融夢課程中,學生盡情放飛童年夢想。“融夢課程”是學校融合育人的核心,構建清晰明確、科學完善的課程是學校融合育人深化發展的“羅盤”。根據學生具體需求,學校系統構建了融心課程、融智課程、融愛課程三大課程板塊,立足核心素養實現整體育人。
融心課程——融于生活,愛護生命。穿著圍裙、手持烘焙工具的學生,眼睛睜得溜圓,正圍著蛋糕師專注地學做蛋糕裱花。一朵朵可愛的小花映襯著學生童真的臉龐,“融心課程”就伴著蛋糕的芳香浸潤著學生的心靈。
著眼于學生生活與生命的感知體驗,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勞動技能課程、生活適應課程等,在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引導他們適應生活、融入生活、熱愛生命。學校還組建了豐富多彩的興趣社團,包括合唱、舞蹈、管樂、足球、田徑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努力賦予社團更多的融合內涵與價值,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生命能量,開發他們的個性潛能。
融智課程——融于成長,學會學習。每周三下午課后一小時的“繪本閱讀”是學生小哲最喜歡的課程,他會抱著自己最愛的繪本和畫筆,靜靜地坐在窗邊,沉浸在自己的繪畫世界里,創作著天馬行空的故事。繪本閱讀課程將閱讀、寫作、繪畫融合在一起,凸顯了融智課程的融合理念。
融智課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落腳,將國家課程進行拓展與延伸,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學習習慣、學習視野。課程注重差異化教學,既關注教育的整體性也注重對特殊情況的個別化分析。目前,學校開設了閱讀、信息、科技、書法、天文、編程、機器人等十多個與基礎學科相融合的課程,分別指向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發展目標。
融愛課程——融于社會,育真善美。琳瑯滿目的閑置商品、滿滿當當的紅色募捐箱……義賣活動在學生稚氣而響亮的叫賣聲中展開,社會大課堂正在悄然開講,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生命本真的愛與美好。
融愛課程按照“主體參與、自我體驗,共同活動、互助成長”的原則,將生活情境中發現的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以親子活動、研學旅行、志愿服務等課程為主,將家庭、學校、社會視為一個融合育人的成長生態場,發揮三者不同的資源優勢,在以學校為主導的基礎上推動家校社聯動協作,搭建起貫通個人與集體、校內與校外、課上與課下、家庭與社會的融合教育網絡。
優化實施路徑,實現教與學全面融合
融合育人的穩步落地需要立體多元的實施途徑,為學生創設整體的課堂、適宜的環境、全面的教育,在教與學的全面改革實踐中促進融合,幫助學生在融合中實現多樣化的成長綻放。
學習環境融合。傳統教室在格局設計、文化氛圍營造等方面更加突出“學習場所”的功能,卻缺乏生活區、游戲區等活動區域的設置。學校打造了幾間特別的“融合教室”,創設溫暖的生活化環境,為學生營造一種家的味道:將講臺拆去,在地面鋪上泡沫地墊、沙發軟墊,在書架上擺放學生喜愛的各種書籍;對教室墻壁造型進行改造,融科幻、自然、人文等多種元素于一體;將沒有裝飾的空白墻變成展示墻,學生的創意作品隨手就可以貼上去……在這樣的融合課程教室里,學習資源唾手可得,極大方便了師生的教與學。學校希望每一處角落、每一間教室,都可以成為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文化土壤。
學科內容融合。學校將“腰鼓文化”課程作為承載“五育融合”理念的特色載體,自行開發了課程讀本《腰鼓聲飛傳四方》,深受師生喜愛。課程融入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兩條線索,融知識、技巧、文化于一體。語文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腰鼓的起源、發展、藝術特色等,感受腰鼓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底蘊;音樂教師則指導學生練習腰鼓技巧、編排組織腰鼓節目,通過腰鼓文化打造學校美育。
教學方式融合。學校在融夢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賦予教師極大的自主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實施個別化教育。這樣的管理“留白”給教育教學留有足夠的空間,能夠激勵教師大膽突破、自主創新,與學生共同創造別開生面的課堂。通過不斷實踐,教師圍繞學生個別化教育需求逐漸摸索出協同式教學、抽離式教學、陪讀式教學等教學形式,促進教育教學多元共生。
評價策略融合。評價優化對學校“五育融合”的持續發展和深化落實起著重要的監控和調節作用。為了更好發揮評價在融合教育中的育人導向功能,學校秉持“不用同一把尺衡量所有學生”的評價觀念,采取多元融合的評價方式。在一些課程中,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主評價;在各類主題活動中,教師會進行過程性、展示性評價,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產生自我綻放的內驅力。
在學校“大融合”教育實踐中,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美好世界,學校努力通過“五育融合”的構建,讓每一個生命都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海淀區永泰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4月13日第4版
作者:劉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