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頭牧場模式遭質疑
國內大牧場建設也是從現代牧業開始漸成風氣。而作為萬頭牧場典型的現代牧業,業績虧損成為事實讓建造萬頭牧場模式再次備受質疑。
中國食品(港股00506)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現代牧業的萬頭牧場模式對于中國乳業的現階段來說是不合適的。”
“萬頭牧場模式生產規模和商品率均超過小型牧場,更科學化和智能化。但其也存在較高的風險,首先萬頭牧場模式通常會有較高的環保成本,同時大量集中飼養容易滋生疫病,使奶源面臨質量安全問題。此外,飼料和原材料采購及庫存管理難度較大。”灼識咨詢董事朱悅分析道。
記者查閱現代牧業官網發現,截至目前,現代牧業全國共擁有26個萬頭規模牧場,奶牛數達23萬頭,日產生鮮乳3300多噸。
宋亮坦言,目前現代牧業萬頭牧場的規模太大,相應其產能也大,這樣就會出現供大于求、奶源過剩的情況。
據行業內部人士爆料,一周之前南京衛崗就發生了因為奶農超出了供應計劃遭乳企拒收不得不倒奶的痛心事件。
對于現代牧業萬頭牧場的未來,宋亮認為,一方面,這取決于蒙牛未來對奶源消化是不是更好。另一方面,從降低成本的角度來講,比如減少對于國外高蛋白飼料的依賴,提高多元化的經營,增加肉牛比例,拆分牧場規模化。他認為,這都是非常難的過程,要想很快見效比較難。
朱悅認為,現代牧業當務之急便是控制規模和成本,對目前擁有的26個畜牧場進行進一步的拆分或針對性規劃,同時確保奶源的安全,在維持自己高質量奶源優勢的情況下降低成本。
止損自救何時見效
1月22日,現代牧業發布公告,其與蒙牛方面簽訂協議,將旗下蚌埠乳品廠、肥東乳品廠50%股權出售給蒙牛,代價為5604萬元。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現代牧業蚌埠乳制品業務單位虧損3.1億元,現代牧業肥東乳制品業務單位虧損2458萬元。
蒙牛與現代牧業的首次“聯姻”可追溯到2008年。2008年,蒙牛乳業(港股02319)便與現代牧業簽訂了10年的戰略合作合同。合同規定,在10年內現代牧業70%的奶源必須供應給蒙牛,余下的30%可以在伊利和光明以外自由支配。
而在深層次的股份合作方面,早在2017年2月,蒙牛以每股1.94港元向現代牧業進行強制性現金要約,目前持有現代牧業61.25%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細數過去10年蒙牛和現代牧業的數次合作,可以看出蒙牛為現代牧業的原奶打開銷售渠道和擴大知名度提供了很多幫助,即使是在現代牧業連續虧損的情況下。
蒙牛對現代牧業的大手筆支持可謂不遺余力,在2017年6月,蒙牛向現代牧業連續3年下訂單,由現代牧業代工生產常溫奶、酸奶和巴氏奶,訂單總額度超過50億元。時隔1個月,2017年7月,蒙牛同意向現代牧業提供借款融資15億元。
從目前情況來看,隨著現代牧業巨額虧損的持續,蒙牛與現代牧業的牽手并沒有達到預期。
營銷專家路勝貞告訴記者,蒙牛作為現代牧業第一大股東,現代牧業的興衰應該就是蒙牛自身的事情,但是目前看,現代牧業還是處于蒙牛的產品鏈上游,雖然供應給蒙牛的原料奶占據了自身產量的96%左右,但在蒙牛的整個原料供應商里占比不到10%。因此,這也是蒙牛與現代牧業當前應該解決的問題。
“自蒙牛新任總裁盧敏放上任后,對現代牧業重新做了定位,這需要一個較長的調整期。從整體來看,其對現代牧業的整改以及重新的定位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外界應該對他們有一定的信心與耐心。”朱丹蓬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