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央行大資管統一監管辦法和銀監會的理財業務管理辦法尚未正式落地,但監管思路已基本清晰。
在大資管新規的征求意見稿之后,銀政保三會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新的監管規范,非標通道業務首當其沖。業內普遍認為,監管新規的出臺是在為大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鋪路,這種密集發文的狀態或將持續。
在合規壓力下,舊有的業務模式面臨挑戰,資金、資產都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受影響的不僅是銀行,大資管的各類主體都將面臨合規、轉型的陣痛。
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舉辦資管30人閉門研討會,邀請銀行、信托、券商、保險、私募、行業專家共同探討2018年市場趨勢和大資管新規下的轉型。
金融市場利率不斷走高
在去杠桿、嚴監管的過程中,由于通道收縮,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緊張,金融市場利率隨之提高。
過去一年中,10年期國債利率上升超過180個BP,中短期債券收益率(信用債)上升幅度更大,甚至有個別品種上升了約200BP。但是從低點來看,一般信貸的加權上升幅度只有不到10個BP。
與會嘉賓認為,這為商業銀行帶來了新的不平衡,即用較高成本的負債去匹配非常低收益的信貸資產,這種不平衡需要由銀行進行自我調節。
銀行資管人士認為,利率走到現在很難下行,但再往上升實體經濟的壓力會非常大。以非標為例,表內的規模是嚴控的,各家大行也就不到1萬億的規模,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可能給實體經濟的規模不到20%,加上表外嚴控,企業的資金供給將更加困難。
目前來看,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不大可能下降,包括發行債券。上述資管人士舉例,10年期國債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內狂飆了很多,2016年利率底部時房地產企業發中票,最好的3年期年利率為3%,現在已經升至7%-8%,境外發債則高達10%。
有專家認為,為了鞏固金融去杠桿的成果,現在需要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而非改變存貸款基準利率。
另一些專家認為,如果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不利于金融去杠桿,因為這相當于為金融機構將資金成本上升轉嫁給實體經濟提供了背書,金融去杠桿甚至可能因此倒退。同時,如果頻繁地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則不利于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他們建議應盡可能保持基準利率的穩定,應該讓銀行自主選擇浮動幅度和比例,自主定價。
銀行理財傳統盈利模式瓦解
金融市場利率上行也為銀行表外理財的發展帶來難題。
去年,監管就曾經表達過對銀行理財“增質減量”的要求。實際上監管的要求,在當時已經是銀行的訴求。
早在2017年中旬,就曾有股份行資管部做投資組合的人士直言,規模是面子,利潤才是核心,銀行理財現在已經不需要那么大的量了,規模可能成為負擔。
讓他發出這樣感慨的原因是,2017年負債成本快速上升,而且上去之后不曾下來,致使銀行理財的資金和資產之間的利差一路縮窄,直接打破了銀行理財傳統的賺錢模式。
具體縮窄了多少?通過期限利差可以做一個觀察。比較2002年到2017年之間,以國債收益率為例的1年期和10年期的期限利差,2002年到2007年中國銀行業利差平均是140個BP,也就是說1年期做負債,10年期做投資,哪怕是很安全的資產也有140個BP的收益。金融危機過后,2011年到2014年間利差降了50個BP。再到2017年上半年,期限利差曾一度收窄為0。
研究人士認為,期限利差的縮窄可以說是去杠桿對銀行業帶來的最大改變,再做短借長投已失去意義。
上述投資組合經理表示,負債成本提高,理所當然要找高收益資產匹配,能夠承擔高成本的主體有三類,民企、地產和政府,受風險因素影響,其所在的銀行不碰民企和地產,而是與政府合作較多,但87號文之后,政府的授信要求出現變更,已經導致銀行被動,以前批了授信的無法放款,高收益資產的路逐漸被堵上。
按照他當時的判斷,銀行每3個月刷新一次負債,只能期待利率的高點已經過去,期待負債成本下行。
目前,相比2017年中最差的時候有所緩和,但負債荒遠未過去,至少在2018年上半年,利率將繼續上行成為與會人士的一致判斷。
上述投資經理認為,根本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是銀行理財負債的剛兌一定要打破,做成基金式,把負債凈值化,這樣銀行理財才能放開手腳去做MOM和FOF。
資金去哪兒?
基于銀行從內部壓縮產品規模的動力,和今年開年以來對通道的監管合圍,固有資金流動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從目前市場反應來看,銀行端表內信貸額度匱乏、銀行理財資金投不出也要縮規模,使得非銀金融機構資金也很缺乏,不能如之前一樣順利的以銀行作為資金來源,實體企業融資難,資金的供求進入不平衡期。
銀行資管部人士認為,在資管新規落地后,資金的變化還會持續,因為有過渡期,2018年變化不會太明顯,銀行理財還會繼續發行期限型產品;在過渡期之后,如果銀行理財的凈值型產品不能被認可,那么資金可能會向基金、保險流動,也有可能轉投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
業內普遍的觀點是,如果銀行理財規模收縮,最受益的行業可能是基金和保險。
但與會的保險資管人士認為,短期對于保險資管也有挑戰。資管新規對保險資管的另類投資影響最大,這恰是保險資管收入占比較大的部分,保險資管創設的另類資管計劃產品許多資金來自于銀行,資管新規規定銀行作為公募產品不能投資另類,銀行資金需求下降后將影響收入。
從長遠來看,與自建財富管理渠道相比,對于多數非銀資管機構,銀行仍然是主要的資金渠道,但是跟隨理財未來投資和產品的變化,服務方式也需要做出改變。對于非銀資管機構來說,銀行理財未來資產投向將逐步轉向標準化市場,發展主動管理能力,修煉內功是當下重點,希望以此在新階段能得到銀行資金的青睞。
券商資管人士提及,券商這幾年快速發展主要靠給銀行打工,靠的是牌照優勢,現在需要從提供牌照轉向提供管理能力。另外,現在券商大部分在滿足尾部銀行的需求,今后的態勢很明顯,要及時轉型跟頭部銀行合作。
有保險資管人士認為,凈值化時代最大的影響就是拼投資能力,保險資管傳統就是做絕對收益,未來希望進一步提升投資能力,能夠作為各大銀行配置的對象。
【作者:王俊丹】 (編輯:daisongyang)
責任編輯:代松陽 WF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