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再次重申,要扎實推進普惠金融發展。作為促進銀行業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要環節,普惠金融在今年的推進情況值得關注。
近期,國家一直在大力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本月底開始全面實施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為銀行業發力該領域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應該認識到,當前銀行業在布局普惠金融領域時,還存在著一些掣肘。那么,當前銀行業服務普惠金融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績?同時,面對普惠金融領域存在的機遇和挑戰,又應該如何應對?
全力支持成共識
近日,安永發布的最新調研報告《普惠金融創新:通過創新性普惠金融發展實現收入增長》顯示,就個人和中小微企業銀行業務的絕對市場規模來看,中國有望成為普惠金融的最大受益者,預計到2020年,有望實現年增收634億美元,增幅位列全球第一。
事實上,銀行業內人士已經看到了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潛力。1月24日,中國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表示,當前,銀行業趨同的發展戰略模式受到了挑戰,普惠金融最近成為各家銀行實施差異化戰略的自然選擇。
與此同時,國家對銀行業布局普惠金融領域的助推也十分醒目。“定向降準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央行已經實施多次,運作嫻熟。但之前的定向主要針對小微企業和涉農貸款,能享受到此福利的一般是中小銀行。而此次范圍拓展到普惠金融領域,并對普惠金融的范圍予以明確界定。不管是大型銀行還是中小銀行,只要達到標準,都能享受到定向降準優惠政策。”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如是說。
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部主管陳凱表示:“農村領域是中國普惠金融的一個潛在重大機遇。農業為中國的GDP作出大約10%的貢獻,而向農業領域發放的貸款僅占商業銀行信貸組合的1%。由于信貸評分數據的缺失,農民能夠獲取的傳統銀行貸款十分有限。但通過發展具有創造性的信用分析技術,中國銀行業可幫助填補約3萬億元人民幣的農業融資缺口。”
而作為農業領域的政策性銀行,農發行在該領域貢獻頗豐。據該行有關負責人向《金融時報》記者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該行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111億元,占全行貸款余額36.8%;此外,該行累放異地扶貧搬遷貸款757億元,支持搬遷項目554個,惠及41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我們的服務對象集中在‘三農’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落后地區和貧困弱勢群體,最終受益者是小微企業、農民和農村貧困人口。在服務重點、資金投向、經營目標上與普惠金融的本質要求高度契合。”該負責人表示,“可以說,農發行的業務就是普惠金融業務,農發行就是中國特色的普惠銀行。”
迎難而上補短板
鄭萬春認為,雖然近年來銀行系在普惠金融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還是面臨著多方面的掣肘,需要繼續對成本較低、風險可控的商業模式進行探索。
首先是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鄭萬春表示,當前需要重點解決商業性與政策性金融在服務普惠金融的角色分工,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產品和服務模式以及如何從輸血式扶持轉向造血式培育這三個層次的問題。
其次,普惠金融存在較高的信息不對稱。從需求側來講,普惠金融客戶財務記錄和信用信息不完整,抵押擔保不足,風險抵御能力偏弱,導致融資難融資貴。從供給方來講,金融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之上,信用缺乏引發金融排斥,導致商業性金融供給意愿不強。從第三方來說,我國信用體系還不健全,老少邊窮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服務于小微企業、“三農”、低收入人群的抵押擔保體系,資產擔保公司和信用評級公司仍然比較缺乏。
最后,普惠金融的成本收益不對稱。目前,普惠金融的受眾往往分布在金融基礎設施薄弱甚至銀行網點缺少的農村和邊遠地區,銀行要投入更多的網點成本和經費成本,增加的收益無法覆蓋成本是一大難題。
“發展普惠金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意。”在談及二者關系時,鄭萬春表示,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動力,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而普惠金融是以有效滿足小微企業的創新創業融資需求,推動“三農”健康發展,助力全面脫貧致富,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金融手段。同時,普惠金融對地區及產業協調發展,綠色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可見,面對上述種種挑戰,各方必須迎難而上。這既是補普惠金融發展的短板,也是在補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創新模式促發展
“創新是金融服務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面對普惠金融商業運作,銀行要解放思想,同時要堅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改造傳統金融服務模式。”鄭萬春表示,應該不斷拓展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切實滿足長尾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為了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職能作用,著力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農發行通過創新信貸產品支持普惠金融發展。根據脫貧攻堅需求及時開發了扶貧專項貸款產品,包括易地搬遷扶貧貸款、光伏扶貧貸款、網絡扶貧貸款、教育扶貧貸款、旅游扶貧貸款等,加大政策性金融扶貧資金的投入,推動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
據農發行有關負責人介紹,為破解政策性銀行普惠金融服務農戶“最后一公里”問題,積極探索支農支小新模式、新途徑,農發行在浙江、江西兩省開展“支農轉貸款”業務創新試點。目前,兩家試點行已與16家小銀行業金融機構達成合作意向,累計發放“支農轉貸款”6.65億元,主要用于支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目前,農發行計劃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使“支農轉貸款”覆蓋全國11個省份。
同時,該行積極創新抵(質)押方式,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及時出臺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辦法,探索與地方政府、擔保組織和保險機構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緩解民營企業擔保瓶頸,破解小微企業有效資產抵押不足、融資困難等問題。
作者:見習記者陸宇航
責任編輯:y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