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中石化茂名石化表示,2017年出口成品油達到300多艘次,平均每日1艘,總量突破200萬噸。
而2017年中國凈出口成品油約為3581萬噸,其中汽油凈出口1038萬噸,較上年增加89萬噸,增長9.4%;柴油凈出口1619萬噸,較上年增加171萬噸,增長11.8%。
中國成品油過剩已經成為常態(tài),“按照中國每年成品油消費量3.15億噸,65%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開工率計算,合理配置煉油能力為6.1億噸/年,但是目前國內煉油能力達7.48億噸/年,過剩1.38億噸/年。”中石化齊魯分公司情報調研室項目主管于國良介紹。
因此,未來國內成品油出口量將越來越多,中石化、中石油、中國中化和中海油等石油央企也將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成品油出口的步伐。
為了加強中國成品油出口量,國家商務部表示,2018年將石油央企首批成品油出口配額上調30%,所有配額都給予四大石油央企。其中中石化累計配額674萬噸位居出口企業(yè)之首,中石油、中化集團和中海油分別為575萬噸、200萬噸和175萬噸。
其實除了因為成品油過剩的原因外,目前國際油價上漲也是重要的因素。
自1月以來,國際油價就不斷上漲,原油期貨布倫特期貨價格從11月的60美元/桶左右上漲至目前的70美元/桶,而WTI價格也漲至65美元/桶,因此進一步下降成本,以便加大成品油出口也是這些石油央企很頭疼的事。
有石油央企煉化專家坦言,未來國內、國際的成品油博弈將越來越激烈,企業(yè)的發(fā)展必然將進一步規(guī)范,成本和價格將成為最重要的目標,“因此那些小企業(yè)將被淘汰,未來中國有幾十家大型煉化企業(yè)發(fā)展就可以了。”
中國成品油出口進一步增加
由于中國煉油能力近年來增長迅猛,2017年隨著中石油云南石化、中海油惠州二期投產及部分地方煉廠擴能,煉油總能力同比增長4.15%達7.48億噸/年,過剩1.38億噸/年。
金聯創(chuàng)訊市場分析師王延婷表示,隨著中國成品油過剩加速,后期國內成品油出口力度將進一步增加。一般貿易相比加工貿易來講,出口流程更為簡單方便,且成本增加有限,后期國內企業(yè)通過一般貿易出口方式出口成品油數量將成為主流,加工貿易將成為輔助方式。
據了解,過去幾年中,中國成品油出口主要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行,即國外企業(yè)根據自己的需要向中國企業(yè)下單的方式進行的,但是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于環(huán)保重視程度日益加大,煉油行業(yè)環(huán)保改革多管齊下,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形式愈加不符合發(fā)展趨勢,而以一般貿易的模式成為主流。
成品油出口必須有管道、港口和碼頭,而沿海地區(qū)的煉化企業(yè)就成為受益方。
以中石化青島煉化為例, 2017年這個企業(yè)加工進口原油1172萬噸,貨值43億美元,成品油出口293萬噸,貨值15.3億美元,占中石化集團出口總量34%,創(chuàng)歷史新高。
“這主要是因為山東有很多地煉企業(yè),本地成品油市場競爭激烈,因此沿海的青島煉化就可以將更多的資源出口,而這是內陸的湖北等地不具備”,那位石油央企煉化專家說。
據他透露,通過青島港的大船,可以一次性出口上萬噸成品油,這樣將大幅減少成本,“目前在華南的茂名石化和東北的錦州石化、錦西石化等企業(yè)中,‘拼船’出口的模式正在成為主流。”
據中石油官網稱,2017年錦州石化、錦西石化共“拼船”出口成品油約85萬噸,節(jié)省運費約1700萬元,顯著降低了物流成本。